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一波三折!巧克力到底能不能多吃?

Tags: 巧克力      作者:YT. Lin 更新:2020-08-13

巧克力是时下最为流行的食品之一,以其甜美的风味而闻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公元前约2500年,玛雅人将巧克力(一种热水制得的可可饮料)视为"Foodof the Gods",显然是将巧克力视为一种神圣的象征。

 

图1:石壁上的古代玛雅图画(图虫创意)

 

曾有一项英国研究显示,巧克力的香甜气味可促使免疫系统产生IgA类抗体,能够降低患感冒的几率。近年来,也有不少研究证实,摄入巧克力对氧化应激、炎症、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保护作用1。且已有临床研究表明,食用巧克力对血压及血管内皮功能存在有利影响,同时,也有荟萃分析表明巧克力中的组成成分对心血管疾病有益2

 

EurJ Prev Cardiol:33万人的数据证实巧克力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2020年7月22日,来自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梅奥诊所、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等几家顶尖医疗机构在European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Associationbetween chocolat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巧克力摄入量与冠心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研究文章,该文章整合了六项前瞻性分析,纳入336,289名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为8.78年,旨在探讨探讨巧克力摄入量与冠心病(Coronaryheart disease,CAD)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3

 

图2:https://doi.org/10.1177/2047487320936787

 

在这篇研究中,参与者报告了他们巧克力的摄入量。研究人员对参与者进行了平均9年的跟踪调查,在此期间,共有14043人患上了冠心病,4667人心脏病发作。研究结果表明,与不吃巧克力的研究对象相比,更高的巧克力消耗量(每周>1次或每月>3.5次)与CAD风险降低相关。总而言之,研究人员发现每周至少食用一次巧克力患冠心病的风险竟可降低8%

 

图3:食用巧克力和CAD的发生率

 

巧克力中多种组成成分都对人体健康有利。文章中作者提道,黑巧克力含有一种天然抗氧化剂“黄酮素”,能防止血管变硬,同时增加心肌活力、放松肌肉,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内积累,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明显的功效。

 

看到这里,小编猜测,爱吃巧克力的你,是不是已经在去购买巧克力的路上了?内心的os必然是,“巧克力既能预防如此多的疾病,那一定要多多益善呀!”

且慢!巧克力中的天然抗氧化剂,虽是预防心血管病的主力军,但坏也坏在抗氧化剂上,且听下方分解!

 

Nature:巧克力中的抗氧化剂或可通过肠道微生物组的作用增加肠癌风险

 

2020年7月29日,来自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科学家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题为“Thegut microbiome switches mutant p53 from tumour-suppressive tooncogenic(肠道微生物组将突变型p53从抑制肿瘤转变为致癌)”的研究,发现细胞中抑癌基因p53突变或许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在诸如肠道等特定的微环境中,这些突变实际上能帮助机体抵御癌症,而并不是扩散癌症4

 

图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541-0

 

为什么只有2%的癌症发生在小肠中,而高达98%的癌症是结肠中?难道结肠天生会“吸引”癌症?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认为这两种器官的一个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其携带肠道菌群的水平,小肠中的菌群水平较低,而结肠中的菌群水平则较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关注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维持中扮演的角色。人体胃肠道中的微生物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各种微生物组成,如细菌、真菌和古细菌5。人的肠道微生物组约包含3×1013个细菌,其中大多数是共生菌6。在机体内,高度多样化的肠道微生物组与宿主免疫系统建立共生关系,并维持宿主体内免疫环境的稳态,而打破这种平衡将导致慢性炎症、自身免疫病甚至是癌症的发生7

 

为了分析肠道菌群在肠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在肠道中引入了突变的p53蛋白,结果发现,小肠的微生物组会将突变p53癌症驱动子转换为正常的p53,并且成为超级抑制子,抑制癌症生长的能力比健康的p53蛋白质更强。

 

图5:在不恢复野生型转录活性的情况,突变的p53抑制了小肠的发育不良和肿瘤的发生

 

然而,当将突变的p53导入结肠时,它们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形,而是由始至终保持其驱动肿瘤发展的性质,并促进了肿瘤的扩散。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突变的驱动癌基因p53,在小肠中它们完全改变了方向并攻击肿瘤细胞,而在结肠中它们却促进了肿瘤细胞的生长。为了进一步检验他们的理论,研究人员使用了抗生素杀死结肠的肠道菌群。结果发现,突变的p53因此无法继续进行癌症细胞的活动。

 

图6:抗生素治疗使得p53突变体不再发挥促进肿瘤的作用  

 

这种菌群中为什么能使结肠癌如此迅速地扩散?罪魁祸首就是肠道菌群!肠道菌群会产生“抗氧化剂”,这类物质在诸如红茶,热巧克力,坚果和浆果等食物中含量很高。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科学家给小鼠喂食富含没食子酸(Gallicacid)这一抗氧化剂的饮食,后发现它们的肠道菌群会加速p53的癌症驱动模式。

 

图7:当p53突变时,没食子酸会诱导WNT驱动的发育异常和肿瘤发生

抗氧化剂曾被认为可降低高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中风,抗老龄化等。那么,这个研究的结果是不是含有抗氧化剂的食物“翻车”了,都应该抛弃呢?在文章的最后,该文作者表示,目前该研究在科学上还是一个新领域,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微生物组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癌症突变。未来,那些结直肠癌高风险的个体或许可能需要频繁检查其机体的肠道菌群,并重新慎重考虑其所消化的食物、抗氧化剂和其它东西等。

 

看到这里,小编只能提示大家,即使巧克力是“良药苦口利于病”,也要铭记“是药三分毒”这一老祖宗的忠告!

 

参考文献:

1 Fernández-Murga,L., Tarín, J. J., García-Perez, M. A. & Cano, A. The impact ofchocolate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Maturitas69,312-321, doi:10.1016/j.maturitas.2011.05.011 (2011).

2 Kwok,C. S. et al. Dietary components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review of evidence frommeta-analyses.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26,1415-1429, doi:doi: 10.1177/2047487319843667 (2019).

3 Krittanawong,C.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hocolate consumption and risk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Eur J Prev Cardiol, 2047487320936787,doi:10.1177/2047487320936787 (2020).

4 Kadosh,E. et al. The gut microbiome switches mutant p53 fromtumour-suppressive to oncogenic.Nature,doi:10.1038/s41586-020-2541-0 (2020).

5 Costello,E. K., Stagaman, K., Dethlefsen, L., Bohannan, B. J. M. & Relman,D. A.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theory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the human microbiome. Science336, 1255-1262,doi:10.1126/science.1224203 (2012).

6 Sender,R., Fuchs, S. & Milo, R. Revised Estimates for the Number ofHuman and Bacteria Cells in the Body. PLoS Biology14,doi:10.1371/journal.pbio.1002533 (2016).

7 Peterson,S. N., Bradley, L. M. & Ronai, Z. A. The gut microbiome: anunexpected player in cancer immunity. Curr Opin Neurobiol62,48-52, doi:10.1016/j.conb.2019.09.016 (2019).

来源:BioImmunology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