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风雨十年 医师多点执业困境如何破解

Tags: 医学人文      作者:肖海峰 更新:2019-08-08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随后,原国家卫生部印发《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并在部分地区先行试点。

以新医改为标志,中国医师多点执业蹒跚起步。

2009年,广东省和云南省昆明市率先行动推动政策落地,之后全国各地陆续实施医师多点执业。

2017年,我国《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全国约有6.6万医生注册多点执业。有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全国约有10万名医师进行了多点执业。

十年来,医生们有的直接走出体制,自立门户;有的运用体制内的有限空间进行多点执业,为更多的病人服务。但是十年来,多点执业推行的不是很理想,真正实践多点执业的医师并不多,仅占我国医师总数的3%左右(截至2018年底,我国医师数量达到360.7万)。

医疗健康服务的核心是人才,随着人力资源“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丁香园发布《2017中国医院招聘发展调研报告》,72%的医务工作者想跳槽。医护人员“从一而终”就业形势发生着改变。

医生是医疗服务的主体,需要多年的学习培养和历练才能胜任复杂的医疗诊疗和服务。选择了这个职业,努力成为高水平的医生,需要经过学习、考试、实践、规培、临床科研等等艰苦的历程,既需要足够的聪明才智,更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出几倍的刻苦努力。

医生的成熟和个人品牌的提升,来之不易。因此,医生的智力资本和时间越来越宝贵,围绕医生特别是高水平医生,充分挖掘医生价值的争夺战会愈演愈烈,医生资源“去中心化”趋势不可避免。

但是从现状看,无论是政策、机制还是观念和管理模式,都有不小的差距,医生们还没有能够放开顾虑和心理包袱,来顺利的加入到多点执业的行列。

目前,多点执业以退休医生和专家为主,在职人员比例偏低。不少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推行的绩效薪酬机制,绑定了医生大多数的时间,医生在医院的工作量十分饱和,一些高水平的医生和专家,除了自身的门诊和临床工作外,还要承担医院、科室的管理和青年医生的培养,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来参加多点执业。

还有一些医院不鼓励在职医生的多点执业,做了一些约束和限制,医生害怕因多点执业,被院方找各种理由阻碍职位晋升和薪酬分配等,一些有能力的医生和专家只能私下的“飞刀”和“走穴”。

近年来,口腔、妇产、整形、骨科、心内、中医的专科医院和民营医院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好,这些专业的医生和专家多点执业比例高。相对来看,基层的公立医院由于机制不够灵活,往往不是专家的第一选择,多是政府和医院的派遣,很多还带有帮扶色彩。

我国医疗服务的地区差异很大,医院之间发展也十分不平衡,一二线城市的三级公立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基层公立医院特别是二级以下医院“门庭冷落”、“无病可看”。造成这种现状除了分级诊疗的体系需要加速构建外,还有就是基层的公立医院缺少高水平的医生和专家队伍,病人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不强,病人宁可“多花钱多跑点路”,也要去找更好的医生和专家看病。

无论是病人的需求还是基层的医院发展和能力提升的需要,都十分迫切的破解医生多点执业的困境,通过明确的政策和机制,充分发挥医生的更大的价值,来缓解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和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打破行政体制束缚

目前医师多点执业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遇到阻力。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和国家医保局制定了《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鼓励医生创办诊所,此举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层面对医生多点执业的鼓励态度。各地也在陆续出台各类政策,鼓励医生多点执业。

从政策和机制制定上,最核心的应该是打破编制的束缚,逐渐将医生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将医生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逐步与医院分离,构建统一的职称晋升体系,薪酬上体现医生的价值和付出,鼓励更多的医生选择多点执业。

行政主管部门应行使好医疗服务监管权,制定与医师多点执业相关的人事、分配、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医生各执业点之间的利益分配和责任划分,以及多点执业带来的医疗责任风险管理等,都需要出台明确的细则。

医院应适应去中心化趋势

医生去中心化趋势不可避免,医生越来越不属于医院的自有资产。因此,医院要破除狭隘观念的束缚,取消对于医生多点执业的种种限制,尊重医生的价值和宝贵的时间。

大多数医生希望选择条件、环境、医疗配套设施,以及辅助医务人员比较成熟的医院执业,因此医院的重点精力是投入到教学、科研和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通过修建一个“好庙”,来留住一个“好和尚”。

医院围绕去中心化劳动力的变化趋势,医院要分析人力资源情况,结合内外部环境因素,通过人才能力分析,明确医院的自身优势和人才供需状况,形成系列的人力资源规划,通过各种制度和机制吸引核心关键人才。

医院应采取灵活的聘用方式适应医生的多点执业。比如实施基于合约灵活的短期合同,比如1-3年;基于时间的灵活,可改变换班的模式;基于工作的灵活,可在医院的适当范围内变换工作等等。

大力发展医生集团

医疗属于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医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是这个行业最宝贵的资产。人力资本的密集型行业比如管理咨询、技术咨询、法律服务、会计和税务服务等,往往会通过合伙人制、集团化发展,充分发挥核心人才的价值和创造力。

近两年医生集团创业持续火爆,据国家工商局网站统计,截止到2018年5月30日,注册的医生集团数量已经达到814家,最近一年内成立的医生集团数量达到666家。与此同时,一些医生集团也陷入经营困难的尴尬境地,有一些专家对医生集团的商业模式提出质疑。

国内医生集团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从诞生到成熟要完善的制度、尝试的经营路径需要较长时间,但不可否认,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和医生价值的回归,以及放宽诊所审批的措施的落地生根,医生集团将会不断发展壮大,会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医生加入到这个行业。

来源:健康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