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新生儿面横裂一例

Tags: 新生儿   面横裂      作者:房倩羽 更新:2019-06-26

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35岁,孕2产1,主因孕39+2周,不规律下腹痛2h,于 2018年6月24日收入院。孕妇平素月经规律,周期5~6 d/28 d,量 中等,色暗红,偶有痛经,末次月经2017年9月22日,预产期 2018年6月29日。停经32 d自测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阳性,停经56 d行彩超检查提示:宫内早孕,大小与孕周相 符。孕16周自觉胎动,活跃至娩。孕19周行胎儿非整倍体检测 提示:13,18,21-三体均为低风险。孕25周行四维彩超检查: 未见明显异常。孕26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提示: 空腹血糖、餐后1 h血糖、餐后2 h血糖均正常。孕期体质量增 加5.7 kg。孕妇入院后监测胎心、胎动正常。于2018年6月25日临产,产程进展顺利,于当日顺产一男活婴,该新生儿出生后 自然啼哭,呼吸规则,心率136次/min,肌张力略差,反射存 在,肤色红润,Apgar评分9-10-10分,体质量3 400 g,身长50 cm。查体见:足月儿外貌,反应尚可,男性外阴,新生儿右侧面 横裂,裂隙由右侧嘴角至右侧外耳,余项未见明显异常。临床 诊断:新生儿面横裂,遂转至新生儿科行进一步治疗(图1)。

2 讨论

面横裂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单侧裂和双侧裂[1], 其是颅面裂的一种,目前国际上颅面裂主要采取 Tessier分类法,面横裂的裂线位于颧骨与颞骨之间, 属于Tessier Cleft 7[2]。面横裂的发病原因并不明确, 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生可能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 素在胚胎发育的特定时期内共同作用,使得妊娠期 胚胎的第4~5周中胚层迁移和融合功能紊乱,胚突正常发育受到阻挠,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能完全融合 所致[3]。据文献报道面横裂发病率约为1/30万~1/15 万[4],每80~300万活婴中或者每100~300个面裂畸形 的新生儿中可见一例面横裂,其中双侧面横裂发病 极罕见,约占面横裂的10%~20%,且50%的双侧裂 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系统畸形[3, 5-6]。面横裂的裂隙范 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轻微者可表现为口角接合处 的轻微伸长,严重者裂隙可延长至靠近听道的气孔 开口,临床上以裂隙从口角延长至侧面部最为常 见[3, 7]。新生儿面横裂诊断并不困难,根据患儿临床 表现便可确诊,但妊娠期诊断面横裂较困难,现有 文献报道产前检查出面横裂的文献均为个案报道, 尚无系统性研究,在这些报道中诊断手段主要依靠 三维或者四维彩超检查,但即使彩超作为筛查手 段,其敏感度较低,且与妊娠胎龄、胎儿在子宫内的 体位、裂隙的程度和彩超医师的技术水平关系密 切[8-9]。虽然目前认为面横裂很可能受到遗传因素影 响,但尚未证实其与特定的基因异常表达有关,因 此当前医疗水平尚不能通过染色体或者基因检测 对该病进行筛查或者确诊。在治疗上,目前面横裂 主要依赖于外科手术,旨在通过手术缝合恢复面部 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手术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 裂隙的大小程度以及是否同时伴有其他颅面部畸 形(如腭裂),但是目前并没有临床指南或者专家共 识认为存在最佳的某种术式,所以具体术式应根据 患儿的具体情况决定,采取个性化手术方案为宜。 Tse等[10]认为根据患儿唇部的解剖结构进行复位和 肌肉修复是常用的简单而有效方法。Ryu等[11]则认 为:对于面横裂的手术治疗,整形外科医生应该同 时考虑嘴唇的功能和美学问题,研究指出:适当修 复口轮匝肌,采用裂隙侧1 mm内侧过度矫正对于治 疗面横裂效果较好。也有研究认为,皮肤 “Z”字瓣成 形皮肤封闭术不但可以改善患儿面部外观,也可以 使嘴唇功能协调,Makhija等[12]的研究指出其在17例 不同程度面横裂患儿的诊治中有15例采用皮肤“Z” 字瓣成形皮肤封闭术,随访2年发现手术效果满意, 并发症较少。对于面横裂同时合并面部其他畸形的 患儿也可以考虑采用“两步法”手术矫正,即在不同 年龄阶段分两次进行手术矫正[13]。 结合本病例,该孕妇既往顺娩一男活婴,现体 健,此次妊娠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孕期行胎儿 非整倍体检测提示:13-三体、18-三体和21-三体均 为低风险,这也验证了面横裂的发生目前尚不能通 过孕期行常规染色体筛查检出。孕妇孕期行四维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这与前述面横裂孕期筛查发 现率较低是一致的,当然,也有较少案例报道产前 利用超声可以诊断出一些面横裂的发生,但是大多 数报道是在产后诊断的[1]。该患儿的裂隙范围自右 侧口角至右侧外耳,属于重度面横裂,出生后喂养 困难,遂转至新生儿科进一步诊治,在后续随访中 逐渐失联,目前已不知其转归情况。 综上所述,面横裂是一种严重影响患儿美观和 生存的面部畸形,虽然其发病率低,但是孕期产检 不宜查出,产后根据临床表现易于诊断。目前面横 裂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希望在医学不断发展和进 步的今天可以尽早明确面横裂的发病原因,从而科 学地预防面横裂的发生,以免给孕妇家庭造成巨大 的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略,图片略。
 
原始出处:

房倩羽,新生儿面横裂一例并文献复习[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9,38(3):261-262。

来源: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