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陆道培院士:感恩是大智慧

Tags: 感恩   陆道培      作者:佚名 更新:2016-12-31

专家简介:陆道培,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奠基人、亚洲骨髓移植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道培院士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办的名家讲坛上回顾过往,畅聊人生感悟。在这个浮躁而匆忙的当下,在很多人急于求成而又难以专注,喊难喊累又奢求丰厚回报的环境中,八旬长者的经验之谈,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谈目标 贪婪的人生像猫抓耗子

我在看《拿破仑传》的时候,对里面一句话印象深刻,说人在确定目标之后,应该不顾一切,飞向目标,不要让其他东西混淆了视线,扰乱了心绪。其实,这句话是有生物实验学根据的:你把一只猫关在笼子里,笼子里有很多只耗子。猫东扑西蹿,看见一只就想逮一只,一爪没扑着就又被另一只给转移了目标,于是,只能被一群老鼠惹得团团转。这样的猫,往往很短命。

人呢,也一样。如果你给自己设定了太多目标,就像猫的眼前飞蹿过的无数只老鼠,还没定神儿呢,就把注意力转移了。想抓的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那时就真成了那个短命的猫了。所以,人生不求贪多,贵在专注。古语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我以前住在北京新街口外的小西天,那儿每周都会放电影。一次机缘巧合,我去看了一场电影,但刚看了个开头,就觉得没意思很分散精力,就跑回家看书去了。那时,为了专心读好书,我放弃了不少爱好。那时对工作的专心程度,想来真有点天不怕地不怕。

为了练习抽骨髓,搞清楚怎么抽得好,怎么抽得多的问题,我每天都趁着半夜无人的时候,“潜入”人民医院太平间。房间里又没安电灯,只影影绰绰地点着几根蜡烛,也没什么顾忌。当时心里害怕的并不是什么怪力乱神,只是一门心思琢磨怎么抽才更有技巧。整天心心念念的都是工作的事儿,所以尽管很忙,但并不觉得焦躁和疲惫,因为我想要做的事情是唯一的,也是真正热爱的,所以坚持做下去,就会感到充实和幸福。

谈进取 要用一生来学习

现在的年轻人总有一种错觉,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年老的人才拥有特权,其实并不是。这种特权包括人身体机能的正常有序的运转,对未知事物执著的求索精神。我现在85周岁了,身体和年轻时相比都差了很多。但人老了,还要看到自己的经验和贡献,其实是一年比一年多的。而这份经验和贡献,其实来源于人一生持续不断的学习。

毛泽东选集里面有一篇叫《论学习》,他谈到:学习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系统学习,一种是结合实际的学习。人年轻时在学校里接受的是打基础的系统学习。另外一种是结合实际的学习,在临床上就表现为,碰见什么学什么,比如遇见血吸虫病就研究血吸虫,遇见阑尾炎就研究阑尾炎。

我1948年考上同济医学院,当时专业课用的是德文,如果不预习很难去理解消化老师的讲课内容,自学能力很重要,上课之前都需要提前把书看得滚瓜烂熟,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用另一门语言理解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等医学基础知识。在提前预习中,我最喜欢到图书馆去看参考书,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把自己专业课的参考书保留好,看完还要继续温习,书是越读越“厚”的。

我尤其记得,当年“除四害”期间,我被分派到人民医院顶楼打麻雀,如果不能打中麻雀也要用竹竿子把麻雀赶走,让它们不能在人民医院的屋顶落脚。尽管现在看来有些荒诞,但在当时却是必须要完成的政治任务。我当时偷偷带了本书,赶了一会儿麻雀,就找个地方坐下来静静地看书,整本拉丁文的《寄生虫学》就是在那时“啃”下来的。如今依然怀念当初在屋顶读书的经历。

谈追求 追求完美不苛求完美

中国有句老话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做事也同样如此。追求完美,是一种进取的态度,而不苛求完美,也绝非妥协和敷衍,而是将人生看做一个动态成长的过程,在追逐完美的路上,能容忍不完美,才能活得豁达且通透。

曾经有人说我是个书呆子,两眼只读眼前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我可不这么认为。只是我有自己的一套哲学,那就是追求完美,但不苛求完美。一味要求十全十美反而会绑住自己的手脚,让自己做起事情来束手束脚。

北京协和医院以前的内科主任张孝骞很有名望。他这个人,凡事追求十全十美,对工作精益求精,对自己的学术出版物更是慎之又慎,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学术专著的出版总是受到影响。

我记得有一次做报告的时候,我跟他并排坐,我就和他说:“你这个人啊,是个perfectionist(完美主义者),做事总要求十全十美,可世上哪儿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事儿呢?做事难免有欠缺,如果总是嫌弃这也不完美,那也不完美,事情就永远做不出来。”后来他也就释然了。

1964年我做“亚洲第一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时候,也是“艺高胆大”。当时,32岁的护士张秋兰得了感冒,吃了不少消炎药,但之后嘴巴鼻子却不停地流血,经过诊断才发现,得的是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线生机也只能寄托在当时还是“书本经验”的骨髓移植上了。为了让患者重新获得新生,我觉得可以搏一搏。结果,那年1月27日,经过精心的准备和紧张的手术,患者竟奇迹般地治愈了,而且现在还活得很健康。现在想想,如果当时过于苛求外在条件的 “完美”,没有这份 “豁出去”的狠劲儿,是很难把这件事做成的。

谈健康 留得青山好烧柴

身体的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有了健康,所有努力才能行之有效,一旦身体垮了,健康不在了,再高的名望地位都是空中楼阁,再多的财富积累都会在顷刻间失去意义。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我经常对我的学生晚辈叮嘱的一句话。因为我年轻的时候,是最没健康意识的人,把身体当成了“永动机”, 忙起来哪里还在乎什么身体?

拿学生时代来说,高中考大学的前夕,我读书非常努力,努力到什么程度?我能整夜整夜地不睡觉,时间全用来读书。那时我的母亲非常担心我的身体,每晚她入睡前看见我屋里的灯还亮着,都会催我睡觉,但我那时倔,根本不听母亲的话。

可晚上不睡,白天多少会犯困。不久,我就在学校旁边的药房里发现一种能让人神经兴奋的药,毫不犹豫地就给买下了。吃了以后,自我感觉还挺良好,第二天精神也不错,但到不了第三天,整个人就精神快崩溃了。后来,我也就渐渐知道,忙起来不顾身体的做法实在是缺乏远见的。人的一天,能好好睡上一觉太重要了。

后来,我在急诊科实习时,整天都会碰到些肚子疼的人。那时候,胃穿孔、胃溃疡、阑尾炎是非常多发的病。有一次,我在急诊室给病人看病的时候,肚子莫名其妙地疼起来了,当时还没当回事儿,直到疼得不行了,才重视起来,一查,自己竟也得了阑尾炎,做了手术才康复。现在想想,那时的这种努力虽然精神可嘉,却多少有些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其实,人生就像下棋,一心总想杀别人家的老将,尽使蛮劲儿,到头来发现自家老将早就缴枪投降了,岂不赔了夫人又折兵?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身体都搞不好,那他又哪有精力和本钱去打拼事业,照顾家人呢?归根结底,健康,不能说起来重要,玩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谈生活 感恩是生活中大智慧

人活一辈子,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既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然而,我们又常常落入一种怪圈,心里明明知道这个人对我帮助很大,很感谢对方,但感恩的情谊总是藏在心里不表达,也许情境所迫,也许怯于表达。有时候,感恩,要用行动,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也只有这样的感谢才是双向的,流动的,有反馈的。

上世纪50年代,我着手在做间接血凝实验,一般是白天工作,晚上9点就在医院地下实验室工作,一直工作到凌晨3点才结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研究出了成果。我就把研究成果拿给当时的人民医院院长钟惠澜看。

钟惠澜很是赞许,还为我联络国外的学术期刊筹备发表的相关事情。但迫于政治运动压力,我当时并没有用实际行动来回报钟惠澜,这也成为我后来很多年一直心存愧疚的事情。

后来,每逢大年初一这天,我都会起个大早到钟院长家里拜年。但我发现,无论我去得有多早,都赶不上另一位医道同人、医学大家——翁心植(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学专家,北京呼吸研究所所长)。他不仅年年给钟院长拜年,而且次次都比我去得早,可见他也是非常重视恩情的人。

尊师重道一直都是中华传统美德。作为医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固然重要,但相比于纯粹的精神上的感恩,具体的言语,实际的行动往往能让被感恩的一方更深地了解到这份真挚之情。我终生都不会忘记钟惠澜院长曾经对我的帮助和教导。后来,人民医院还设立了钟惠澜讲堂,用来纪念他作出的杰出贡献。

来源:健康时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