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CSMO 2014 :口腔颌面-头颈黏膜黑色素瘤的个体化诊治与思考

Tags: 头颈部   黑色素瘤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郭伟 更新:2014-07-08

在7月4日的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会上,郭伟教授作了题为”口腔颌面-头颈黏膜黑色素瘤的个体化诊治与思考“的主题报告。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起源于上皮的黑色素细胞,是一类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可发生于皮肤、口腔黏膜和视网膜等处。头颈部是恶性黑色素瘤的高发区,原发性头颈部皮肤黑色素瘤占全身黑色素瘤的25%左右,而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占全身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55%,其中有48%发生于口腔黏膜。

在病因学上,既往研究表明紫外线损伤是皮肤恶性黑素瘤重要的发病因素,皮肤被紫外线损伤后可引起皮肤中黑色素细胞BRAFNRAS基因突变激活,多项研究证实这种突变激活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这一结果在非发生于皮肤的恶性黑色素瘤中却并不成立,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因缺乏紫外线的照射,紫外线损伤不是其发病因素,而长期机械摩擦及吸烟是可能的发病诱因。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中,BRAFNRAS基因的突变仅为3-19%,明显低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突变率(59%)。而另外一个基因c-KIT突变变异率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和肢端恶性黑色素瘤分别高达39%和36%,而基因c-KIT突变在紫外线暴露区域则较少发生。上述研究说明不同解剖部位的恶性黑色素瘤可能有着不同的致病因素,不同的基因改变最终导致其临床特性的不同。

临床上,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相比口腔黏膜恶性黑素瘤恶性程度更高,其临床特点类似于肢端型恶性黑色素瘤。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大多为垂直侵袭型生长方式,在发病早期便可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鉴于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在病因学、临床特性等多方面的差异,不少学者认为应分别对待这两种不同亚型的恶性黑色素瘤,那些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上明确的结论,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不一定成立。

目前已证实有效的肿瘤治疗的靶向药物对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尤其是远处转移的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的治疗依然不理想。

由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白种人,因此目前国际上对于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皮肤的恶性黑色素瘤,非发生于皮肤的恶性黑色素瘤研究很少。对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而言,因发病率较低,且多发生于亚洲人群,其发病机制、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治疗方法的优劣都缺乏针对性研究,而其恶性程度又较高,生存率低,危害大。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黄种人,在我国,口腔黏膜恶性黑素瘤发病相对较多,加上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因而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数量不在少数,在目前现有的治疗方法下,生存率低。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生存率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来源:医学论坛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