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肝硬化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需谨慎!

Tags: 肝硬化   阿片类药物      作者:佚名 更新:2017-03-02



肝硬化患者阿片类药物代谢偏慢。2017年1月,发表在《Aliment Pharmacol Ther》的一项由美国科学家进行的研究表明,长期阿片类药物使用与肠道菌群改变有关,并可预测肝硬化患者再入院。

背景:阿片类药物在肝硬化患者中流行,可通过肠道菌群失调和炎症而诱发肝性脑病(HE)。

目的:旨在确定阿片类药物对再入院和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队列1具有200名肝硬化住院患者(使用/不使用阿片类药物),从指数住院前瞻性随访到出院后6个月。在一项多变量分析中,研究人员比较了出院时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和剩下患者的再入院(HE相关/不相关)。队列2由72名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的肝硬化患者组成,这些患者对终末期肝病(MELD)进行了年龄/建模,与72名未使用阿片类药物的肝硬化患者进行了既往HE平衡。对粪便菌群组成(多标签测序)、预测功能(PiCRUST)、内毒素血症和全身性炎症(IL-6、IL-17)进行了比较。

结果:队列1:入院时具有和不具有HE的患者间,长期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统计学相似,指数住院期间,<5%的病例出现HE。6个月仍存活的144名患者中,82人再入院。阿片类药物使用者具有显着性高的全因再入院率(69% vs 48%,P=0.008),但是HE相关再入院率并非如此(30% vs 41%,P=0.30)。回归分析中,阿片类药物治疗和女性性别可预测再入院,独立于MELD评分和既往HE。

队列2:阿片类药物队列中出现显着性的菌群失调,尤其是原生类群和类杆菌科相对丰度较低的HE+阿片类药物患者。PiCRUST显示,阿片类药物使用者中,芳香族氨基酸和内毒素产生最高。阿片类药物使用者也具有较高的内毒素血症和IL-16,而非IL-17。

结论:肝硬化患者中,长期阿片类药物使用与内毒素血症、菌群失调和全因再入院的增加相关。

原始出处

Acharya C, Betrapally N S, Gillevet P M, et al. Chronic opioid use is associated with altered gut microbiota and predicts readmissions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J].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16, 45(2).

来源:环球医学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