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人口已突破1.76亿,高血压患病率超55%!很多老人觉得“年纪大了血压高一点正常”,但指南提醒:血压控制不佳会大幅增加脑卒中、心衰、阿尔茨海默病风险。那么,老年人血压到底该降到多少?如何安全降压?
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
增龄与高血压
增龄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第五次高血压调查中,年龄≥65岁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超过55%。
“高压高、低压低”是常态
老年高血压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和舒张压降低,脉压差大,易引发心脑血管事件。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收缩压逐渐升高,尤其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在老年人中最为常见。在我国,80岁以上高龄高血压患者中,ISH的占比高达66%。
危害大
未控制的血压会加速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发生,还可能损伤认知功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血压波动大
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为主,脉压增大,血压变异性高,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
老年人高血压的诊断要点
老年人的压力感受器反射敏感性和外周动脉结构与功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导致短时血压变异性(BPV)增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体位性血压变异,如直立性低血压或卧位高血压,以及餐后低血压。老年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也较为常见,表现为夜间高血压或低血压、晨峰显著或清晨高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筛查
老年人测量血压时需特别注意体位性低血压风险,建议在站立位1分钟和3分钟时分别测量血压。
四肢血压测量
同步的四肢血压测量可提高不同肢体间血压测量对比的准确性。计算踝臂指数(ABI)及两侧上肢或下肢之间的血压差异,有助于评估降主动脉、下肢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等闭塞性疾病。
诊断标准:踝臂指数(ABI)≤0.9或两侧肢体血压差>15 mmHg提示外周血管病。
对65岁以上高危老年人应定期开展四肢血压测量,避免测量误差。
白大衣性高血压
基本诊断标准:与成人相同(诊室血压≥140/90 mmHg),但需结合动态血压或家庭血压监测以排除假性高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130/80 mmHg、白天血压<135/85 mmHg、夜间血压<120/70 mmHg,或7天连续监测的家庭血压平均值<135/85 mmHg。对于已经降压治疗的患者,若出现上述血压特征,则称为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
白大衣性高血压的特点:老年人更常见(一般人群10%~15%,诊室高血压患者30%~40%)。在医疗环境中,患者因应激与警觉反应增加,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被激活并紊乱,导致白大衣性高血压。此外,老年人动脉僵硬度增加,压力感受器调节功能减弱,血压变异性增大,易出现白大衣效应。白大衣性高血压常伴有代谢紊乱,如体重指数、血糖、血脂、血尿酸升高等,且可能是持续性高血压发生前的一种状态,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的比例是正常血压者的2.5~2.8倍。
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目标
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心、脑、肾与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
血压目标值
65~79岁老年人:诊室血压目标<140/90 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
≥80岁高龄老年人:诊室血压目标<150/90 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40/90 mmHg。
降压达标的时间
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应根据病情,在4周内或12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老年人、病程较长,有合并症且耐受性差的患者,降压速度则可稍慢。
注意事项:降压速度宜缓慢,避免过度降压导致器官灌注不足。
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策略
老年高血压常与多种疾病共存,如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病或慢性肾脏病(CKD),并且是失能半失能、认知功能减退或衰弱等老年综合征的高发人群。这些共病或老年综合征显著增加了老年高血压的管理难度。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是老年高血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睡眠管理。建议患者限盐、减重、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并保持健康睡眠,改善睡眠障碍。
药物治疗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药物和剂量,优先选择长效降压药(每日1次)并考虑起始剂量。血压未达标时应及时调整剂量或启动联合治疗,其中单片复方制剂(SPC)是联合治疗的首选,有助于24小时血压控制(包括夜间和清晨高血压),减少波动并提高依从性。
具体药物选择需注意:
钙通道阻滞剂(CCB)如氨氯地平适用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但可能引起踝部水肿,可通过减量或联用RAS抑制剂缓解。
RAS抑制剂:
ACEI(如培哚普利)优先用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患者
ARB(如缬沙坦)适用于ACEI不耐受(如咳嗽)者
利尿剂推荐小剂量(氢氯噻嗪12.5-25 mg/d)与RAS抑制剂联用,避免单独大剂量使用以防低钾血症。
特殊人群用药:
心衰患者可用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替代ARB
冠心病患者适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
避免使用易致体位性低血压的α受体阻滞剂
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应选择高选择性β1阻滞剂或含α阻滞作用者
高龄/衰弱患者需特别注意:
治疗前需综合评估(包括FRAIL量表或步速测定)
遵循"小剂量、缓慢、联合、适度、长效"原则
推荐使用利尿剂、CCB、ACEI/ARB,优选SPC
80岁以上或多病共存者可小剂量单药起始
总体原则是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风险及耐受性决定治疗方案,强调长效制剂和SPC的优势,重视对高龄衰弱患者的综合评估和个体化治疗。
抗醛固酮治疗有望成为改善全球血压控制的重要途径!刘靖教授解读lorundrostat降压研究 | ACC.25
0
2025-03-31
点击查看
为什么麻醉医生在手术之前特别在意患者的血压?
0
2025-04-09
点击查看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中国东南沿海地区CADASIL患者脑出血风险患病率
0
2025-04-07
点击查看
Science:幼年的糖,以后的病!生命前三年的糖摄入与成年后糖尿病/高血压风险有关,控糖与二者风险降低35%和20%有关
0
2025-04-17
点击查看
Eur J Prev Cardiol: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风险与高正常血清钠和张力的关系
0
2025-04-12
点击查看
Nat Med:中国医科大学孙英贤等表明强化降压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发生全因性痴呆的风险
0
2025-04-25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