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探案丨复习迎考课业苦,发热烦恼找上门

Tags: 克罗恩病      作者:蔡思诗 金文婷等 更新:2022-11-29

一、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18岁,上海人,2022-09-13入住中山医院感染病科。
主诉:便秘伴腹痛7年,反复发热近1月。
现病史: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二、入院检查(2022-09-13)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三、临床分析

患者18岁男性,长期便秘、腹痛,近一月发热,入院查hs-CRP、ESR升高,粪OB(±),头孢丙烯口服疗效欠佳。综合目前资料,诊断和鉴别诊断考虑如下:

  1. 肠结核:青年男性,慢性便秘、腹痛,亚急性发热,入院时贫血、消瘦、低蛋白血症,炎症标志物升高,需鉴别消耗性疾病如肠结核。但患者T-SPOT阴性,似不符合。可进一步完善腹盆CT、肠镜并活检,活检组织可完善微生物学培养、Xpert.RIF/MTB、mNGS,结合病理学及病原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2. 炎症性肠病:除肠结核外,另一大类需鉴别的疾病就是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虽无长期腹泻、腹块、便血、黑便、肛周瘘管等表现,但患者便秘与腹泻交替、腹痛、发热、营养不良、口腔溃疡频发、粪隐血±,与炎症性肠病较符合,应完善粪便钙卫蛋白、肠镜,结合镜下表现及病理以明确诊断。
  3. 肠道肿瘤:除上述疾病外,还应考虑恶性肿瘤累及肠道、肠道淋巴瘤(尤其是后者)。但该患者年仅18岁,肠道肿瘤可能性较小。可完善腹盆CT(必要时PET/CT)、肠镜进一步鉴别。
四、进一步检查、诊治过程和治疗反应
图片
图片
图片
出院后随访
图片
图片
五、最后诊断与诊断依据
最后诊断:
  1. 克罗恩病
  2. 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诊断依据:

18岁男性,便秘、腹痛7年,发热近1月,炎症标志物升高、贫血、消瘦,粪隐血±,粪钙卫蛋白: 536.8μg/g,抗感染治疗效果差。PET/CT示腹、盆腔肠道部分扩张、积气伴肠壁糖代谢异常增高,考虑为炎性病变累及可能;小肠CT示盆腔小肠克罗恩病机会大。肠镜下见末端回肠多发溃疡;肠镜病理示末端回肠粘膜急慢性炎,伴粘膜糜烂。消化科专家考虑克罗恩病。英夫利昔单抗(类克)治疗后无发热,无腹泻,便秘、胃纳、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体重逐步增加。综合分析,本例克罗恩病的诊断可以成立。

胃镜下见慢性活动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球部霜斑样溃疡。胃镜病理示胃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粘膜急慢性炎症伴黏膜糜烂。故可诊断为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六、经验与体会
  1.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病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非特异、肉芽肿性疾病,发病机制可能与环境、遗传、免疫、感染及肠道微生态相关;病变可累及从口腔至肛门的全消化道,以回盲部最常见,病变累及黏膜全层。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块、肠梗阻、肛周瘘管或脓肿形成等,可伴有发热、营养不良、口腔黏膜溃疡、坏疽性脓皮病等全身多系统损害。本案例患者既往便秘、腹痛7年,间断便秘与腹泻交替,本应及时就诊于消化科并完善肠镜等检查,但由于中学课业太忙,一直没有正规诊疗,以至于病情迁延,到高考后,由于疲劳、精神压力大等多种因素,病情加重,出现高热等全身症状,患者及家属才重视,就诊于我科,通过PET/CT、小肠CT及胃肠镜等得以确诊。可见出现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诊,以免延误治疗。
  2. 克罗恩病的传统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为主,近年来英夫利昔单抗(类克)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本案例患者使用类克治疗效果佳,治疗后很快进入缓解期。患者在明确诊断前使用了多种抗感染药物均无效,收入我科后很快得以确诊,停抗感染药物,可见疾病的及时诊断、精准治疗对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预防耐药具有重要意义。
  3. 本案例患者发热起病、炎症标志物升高,通常临床医生首先想到的是感染性疾病,但经验性抗感染效果不佳,此时应拓展思路,将特殊感染(结核、少见真菌感染等)、炎症性肠病、慢性阑尾炎、肠道淋巴瘤等多种疾病纳入考虑。PCT/CT、胃肠镜对发现发热靶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Lichtenstein GR,  Loftus EV,  et al. ACG Clinical Guideline: Management of Crohn's Disease in Adults. Am J Gastroenterol 2018 Apr;113(4) 
[2] Ruemmele FM,  Veres G, et al. Consensus guidelines of ECCO/ESPGHAN on the medical management of pediatric Crohn's disease. J Crohns Colitis 2014 Oct;8(10)
[3] Higashiyama M,  Hokaria R. New and Emerging Treatments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Digestion. 2022 Nov 10.
[4] Santiago P, Braga-Neto MB, Loftus EV. Novel Therapies for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Gastroenterol Hepatol (N Y). 2022 Aug; 18(8): 453–465.

来源: SIFIC感染视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