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手腕部慢性腱鞘炎伴米粒体形成1例

Tags: 腱鞘炎      作者: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更新:2020-07-03

作者:解放军后勤保障部队960医院骨科中心  梁晓松

米粒体(ricebodies)形成是一系列慢性疾病的特殊病理改变。1895年Riese首先报道了在结核性关节炎中发现米粒体结构存在。此后,国内外相继报道了米粒体样结构在类风湿性关节炎、青少年性关节炎、血清阴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和慢性滑囊炎等疾病中存在,多以个案报道为主。米粒体形成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具体治疗方法也存在差异。在此,作者通过临床上收治的一例典型的慢性米粒体腱鞘炎的诊治体会,并结合文献回顾对米粒体的临床意义进行简要讨论。

病例报道

患者,女,45岁,以“右腕包块伴手指畸形、麻木、活动受限2年”入院。查体:右腕关节掌侧横纹及小鱼际处可见包块隆起,近端位于横纹近侧,远端达掌指关节水平,约10cm×4cm大小。正常皮肤,无红热及充血。包块质地较韧、轻压痛,边界欠清晰。腕关节中立位,伸屈活动稍受限,旋转正常。第3、4指屈曲畸形,指间关节主被动伸直受限,并手指麻木感,余手指感觉、运动良好,肢端末梢血运正常。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血沉、C反应蛋白、T-SPOT试验、抗“O”及类风湿因子等检查结果均正常。X线片和MRI检查结果见图1a~1c。

采用臂丛麻醉下病灶切除手术。术中见病变包块具有完整囊壁,主体沿屈指肌肌腱走形分布,包裹屈指深浅肌腱。包块经腕管交通进入掌间隙与前臂间隙、整体呈哑铃状。切开可见囊内淡黄色滑液流出,囊内充填粟粒样形态、表面光滑、大小均匀的(约5~10mm)乳白色纤维颗粒,即米粒体。部分米粒体可见附着在包囊内壁上(图1d)。彻底清除米粒体,切除所有囊壁、腱鞘组织及部分受损肌腱,刮除囊变的骨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放置引流,加压包扎。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活动手指及腕关节。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右腕部”腱鞘组织慢性炎并类风湿小节,病灶中心纤维素性坏死并囊性变,周围游离小体形成。抗酸染色:(-)。术后1、3、6及12月定期复查,手术切口正常愈合,局部病灶无复发,手指能正常伸直,无屈曲畸形,手指麻木感消失,已恢复日常生活和正常劳动。复查MRI显示,局部无囊性包裹复发,未再见米粒体形成(图1e、1f)。

图1.png

讨论

1895年Riese在结核性膝关节炎中最早发现并报道了米粒体的存在。此后,临床上关于米粒体的报道主要涉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性分枝杆菌感染等疾病。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临床上陆续报道在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感染、真菌感染、腱鞘炎、慢性异物反应等疾病中也发现米粒体的存在。目前,临床研究认为米粒体并非某种特定疾病的特征表现,它作为一种病理改变与慢性炎症密切相关。临床报道米粒体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或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等疾病,好发于肩、膝、腕关节及腱鞘、滑囊等部位。

虽然临床对米粒体相关疾病进行了陆续报道,但是人们对米粒体形成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研究结果显示米粒体的形成及其构成与基础疾病密切相关。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米粒体主要由纤维和胶原组成,还含有细胞、血管等结构。此外,有报道指出米粒体内胶原含量与滑膜组织相类似。据此,人们推测米粒体可能是病变滑膜组织发生微梗死所形成的。在另外一些研究中,学者们对米粒体的形成机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Muirhead等报道了关节外异物反应所引起的米粒体形成。在异物所引起的慢性腱鞘炎中米粒体主要由成纤维细胞、纤维素、胶原构成,与滑膜来源的米粒体结构有所不同。研究推测米粒体可能与成纤维细胞被纤维素包裹、激活,进而产生胶原蛋白有关。可见,不同疾病均可以形成米粒体样结构,这些米粒体的形成机制和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

近年来随着检测手段不断进步,MRI技术对米粒体相关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米粒体在MRIT1、T2像上有着特殊的信号表现。边界清晰的囊壁内充填着均匀分布的粟粒样或米粒状异常信号,小体呈T1WI等信号、T2WI压脂序列呈略高信号,边界清晰,大小在5~10mm不等。韧带、肌腱等邻近结构通常被其包绕。局部骨质可受侵蚀,呈囊性变改变。增强扫描可见受累囊壁强化,通常米粒体自身无强化改变。此外,临床诊断上还应重视与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滑膜软骨瘤病等疾病相鉴别。

由此可见,米粒体形成的疾病原因多种多样,是多种疾病的一种共同的病理表现。临床治疗米粒体相关疾病时,要注意考虑形成病因,需要排除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复发有着重要意义。治疗上,米粒体相关疾病都偏向于良性病症。术前要仔细询问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测,排除风湿性疾病、结核及其他感染等疾病。如果排除相关疾病后可以按照特发性慢性炎症疾病处理,通过开放手术或关节镜微创手术给予病灶切除。对于相关基础疾病,临床还要给予相应的抗炎、抗痨或抗感染等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机会。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0年6月第28卷第11期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