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盘点:JACC七月第三期研究一览

Tags: 心血管   JACC      作者:不详 更新:2019-07-23

1.伊多沙班和华法林对房颤伴肝脏疾病史患者的影响研究

DOI: 10.1016/j.jacc.2019.04.061


 

肝脏疾病会增加栓塞和出血风险,且会在直接口服抗凝药临床试验中作为排除标准。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伊多沙班和华法林对房颤伴肝脏疾病史患者的药代动力学(pk)、药效学(pd)、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本ENGAGE AF-TIMI 48临床试验是一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肝脏疾病史定义为研究者报告的肝病或随机化转氨酶升高2倍以上。在21105名患者中,有1083名(5.1%)患者有肝脏疾病史,他们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会更高。与无肝脏疾病史患者相比,有肝脏疾病史患者的系统性栓塞事件(SSEE)发生率相似,但是主要出血事件风险要更高(HR1.3895% CI1.10-1.74p = 0.005)。伊多沙班在有无肝脏疾病史患者中的PKPD无明显差异。在无肝脏疾病史患者中,高剂量伊多沙班对华法林在SSEE方面的HRs0.86 (95% CI0.73-1.01),在有肝脏疾病史患者中为1.11 (95% CI0.54-2.30) 。另外,在肝脏不良事件风险方面两个治疗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的房颤患者中,出血事件而非栓塞事件风险在有肝脏疾病史患者中更高。肝脏疾病史对伊多沙班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无明显影响。

 

2.粪肠球菌菌血症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率较高

DOI: 10.1016/j.jacc.2019.04.059


 

粪肠球菌是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IE)第三常见的病原菌。但是目前尚缺乏系统的前瞻性超声心动图研究来检查粪肠球菌菌血症患者的IE患病率。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IE患者中粪肠球菌菌血症的发病率,次要目的是探索IE的预测因子。本研究纳入分析了344名粪肠球菌菌血症患者(平均年龄74.2岁,男性占73.5%),并对其进行了心超的检测,其中74%患者接受了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测。最终有90名患者确诊为IE,发病率为26.1±4.6%IE的危险因素有人工心脏瓣膜([OR]3.9395% CI1.76-8.77p = 0.001)、社区获得(OR3.3595% CI1.74-6.46p < 0.001)、未知的入口(OR2.3695% CI1.26-4.40p = 0.007)、单微生物菌血症(OR2.7395% CI1.23-6.05p = 0.013)和免疫抑制(OR2.8295% CI1.20-6.58p = 0.017)。研究结果显示,在粪肠球菌菌血症患者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很高,为26%,提示应对所有粪肠球菌菌血症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筛查

 

3.再入院减少计划可减少心梗和心衰30天再住院率

DOI: 10.1016/j.jacc.2019.04.060


 

医院再入院减少计划(HRRP)可以减少急性心梗(AMI)和心衰(HF)的30天再住院率。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究该30天再住院率的减少是否与患者推迟住院或再住院时间超过30天相关。本研究纳入分析了3256家实施HRRP计划的医院,对于AMI患者,出院后1-30天和31-60天的再住院率分别为19.6% ([IQR]16.7%-22.9%) 7.8% (IQR6.5%-9.4%),对于心衰患者,分别为23.0% (IQR20.6%-25.3%)11.4% (IQR10.2%-12.6%),对于肺炎患者,分别为17.5% (IQR15.4%-19.8%)8.3% (IQR7.3%-9.3%)。大部分的日再住院率均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且30天的再住院率的回归分析没有中断。研究结果显示,没有证据表明临床医师在出院后30天内采取了专门推迟入院或影响死亡率的策略,因此医院再入院减少计划确实可以减少心梗和心衰的30天再住院率。

 

4.TSR1基因突变与自发性冠脉夹层呈相关性

DOI: 10.1016/j.jacc.2019.04.062


 

自发性冠脉夹层(SCAD)定义为除去医源性和外伤的冠脉壁破裂。近几十年,人们对SCAD诊断、预后和治疗的认识均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探究与SCAD发展相关的基因。本研究纳入了85SCAD患者和296名非SCAD对照,并对其进行了全外显子测序和一代测序验证。分析结果显示,通过两种分析方法筛出了4个与SCAD呈相关性的基因(p < 5.41 × 10-5),其中相关性最强的基因为TSR1,所有的TSR1基因变异要么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要么导致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另外,TSR1蛋白能在人类冠状动脉中检测出表达。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自发性冠脉夹层患者中,TSR1基因被认为是候选致病基因,加深了对SCAD的认识。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来源:MedSci原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