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陈国强院士:医学界要有组织、有谋略地“捧青年”

Tags: 年轻医生   青年骨干      作者:王烨捷 更新:2020-05-05

一组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交医”)附属13家医院青年人才的调研数据,“刺激”到了交医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即便把45周岁作为青年人和中年人的界线,科室正主任中的青年人只占0.4%,副主任中的青年占比只有4.78%。

我们这代人,30多岁担纲科室主任、副主任,甚至医学院校副校长的比比皆是。现在的年轻人为啥上不来?”今年57岁的陈国强说,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青年医护人员表现来看,现在的年轻人不是能力不行,而是缺乏一个让他们担当和展示能力的空间和平台。

“疫情使得医护人才缺口被放大,医学界是时候要有组织、有谋略地培养一批血气方刚、敢闯敢拼的年轻人了。”陈国强说。疫情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派出569名医护工作者援助武汉,其中大部分是80后、90后青年人。

医学青年人才的数据,是陈国强长期最关心的“硬核”问题,他认为当前的青年人才储备将在10年后成为中国高校争创世界一流的中坚力量,也是若干年后遇到类似新冠肺炎疫情之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关键储备。

(陈国强接受中青报·中青网专访,周冠伶摄)

关心青年医护不能 “挂空挡”

1月24日,除夕,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生启程开赴武汉,陈国强为医生们送行。“送行时,我发现多数医生没有防护知识,他们要到了武汉再培训。”陈国强说,这些发现引发了他一系列思考,他和同事很快就在疫情初期就撰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的思考》,最早从10个方面分析公共卫生面临的短板,并提出建议。文章一度登上了热搜榜。

在他看来,逆行的医护人员只能临时抱佛脚,现场紧急学习防护技能,增加了感染风险。此外,由于多年来医学专业领域越分越细,很多医学生早早选定了专业,导致“博学而后成医”成为一句空话。

以这次逆行到武汉的医生为例,不少呼吸科专科医生由于日常专注于肺癌等慢性疾病治疗和科研,一些危重症呼吸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如ECMO(即人工肺,记者注)等并不掌握,还要临时参加培训。

青年医护的成长还面临诸多困境,大多数医护人员收入不高。针对交医附属13家医院的调查显示,45岁以下青年医生的年薪平均水平,与医生有6.7万元的差距,青年护士的收入与护士平均收入有2.4万元的差距。

“以他们现在的薪资水平,要跟他们谈树立理想,真的有困难,毕竟他们不是我们那代青年。不是说让医生富到哪里去,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不为自己,但不能让医生‘穷得想富’。”

陈国强说,除了收入差距,调研还显示青年医生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或作为负责人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的比例也不高,但这个年纪却正是科技创新的黄金年龄。

比如,有的临床科室主任会与青年医生、博士合作论文,自己贡献不多,却把名字署在比真正干事的年轻人更重要的位置。

“说起来,他们也都是各种专业协会会长、副会长、理事之类的,平时也天天嘴上喊着要关心青年人成长,却没有拿出实际行动。”陈国强说,这种状况必须改变,“青年兴,学科兴;青年强,医学强”。

拿不出朝气蓬勃的青年学者,什么“一流”都是浮云

近年来,医学界出现了“小学科”不受重视的“大问题”。这些所谓的“小学科”,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比如公共卫生学科、预防医学学科、病理科、感染科、麻醉科、小儿科等。而这些学科不受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经济效益。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也引发了一波针对公卫人才缺失、护理人才缺失的讨论和关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这种关注似曾相识,2003年SARS疫情期间,相同的话题也有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但17年后的今天,“小学科”不受重视的问题依然存在。

“以病理科为例,病理是医生诊断疾病的基础。一个病理医生拿了组织切片在玻璃上看得眼睛都要花了,一次检测根据国家定价才值几十元。”陈国强说,是市场环境导致这些重要的学科变成了“小学科”。

他坦言,如今不少医院都把医学力量集中于慢病,甚至每个学科都围绕肿瘤而设,连呼吸学科也以肺癌为主,“大家早已诟病的小学科如感染学科、病理学科、麻醉学科、儿科学等边缘化,医院发热门诊薄弱等现象,都使得早期的抗疫进程显得捉襟见肘”。

记者注意到,近十年来,交医在人才引育上下了苦功夫。以“评博导”为例,过去评上博导的一般为教授级别,偶尔会有副教授评上博导。但从去年开始,“学术重大贡献”成为破格提博导的重要依据,16名青年人被破格提名上来,最终11人成为博导,平均年龄36.2岁,最年轻的一名博导只有30岁。其中,临床医生6人,基础医学3人,公卫专业1人,生物专业1人,涵盖了多个“冷门小学科”。

“医学院拿出了决心,但附属医院及其科室不一定能认清问题的严重性。青年人没有权力、少有发言权,能不能得到这种机会?如何鼓励在业务上有发展潜力的青年走向行政岗位?”陈国强说,一流大学的发展需要权威,更需要一群血气方刚、朝气蓬勃的青年学者支撑,青年人如果找不到这种舞台,那么学校论文发得再多、引用数据再漂亮,恐怕也都是“浮云”。

陈国强认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所高校和医院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其核心竞争力。高校内涵发展要体现在青年学者敢冲、敢闯上,“一个青年没活力、论文发很多的学校,即便国际排名靠前,也谈不上一流水平。只有青年人有理想、有担当,学校的内涵发展才真正有希望。”

打出组合拳,做青年的“天使投资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上交医学院实际上从2013年开始就有组织、有计划地“捧青年”。2013年,医学院设立“九龙奖”,每年评选20名35岁以下医教研领域的优秀青年,给予2.5万元到5万元不等的奖励;2014年推出上药杏林奖,每年给教学领域有突出贡献的10名青年教师奖励8万元;2015年启动“双百计划”,培养100名研究型医师和100名临床专职科研人员,每人每年10万元经费资助,两年淘汰率分别为45%和20%;2017年推出创新团队计划,青年人在团队中占比达到69.4%;2018年推出博士后激励计划,采取2+X的培养模式,用与美国博士后平均收入的同等水平吸引优秀人才;2019年开始破格提拔博导。

这套“组合拳”背后,是医学院领导班子的精心布局。陈国强说,“面子、票子、里子全都要给优秀青年人准备好。”

比如,九龙奖和杏林奖,分别涵盖了35岁以下和35岁至45岁的青年群体;双百计划关注到了那些“小学科”、待遇低、边缘化的研究人才;博士后计划招收了约15%的外籍学者;博导破格充分考虑到了对“小学科”的激励。

“这些钱,是想让临床医生们周末少出去跑跑,静下心来做点有意义的研究。”陈国强曾在公开场合调侃一些临床医生的现状——苦不苦,看看机场的礼拜五;累不累,想想医生周末开的会。

“医生们也不想去外地开刀、不想参加那么多的会,但他们收入低,开刀能挣钱,开会能混人缘、跑项目、打招呼。”陈国强常常劝年轻医生,“不要跑会了,拿出一个像样的、真才实学的临床研究成果来,别人来找你要合作,他们就是你的人脉了”。

(陈国强接受中青报·中青网专访,周冠伶摄)

博士后培养方式的改革,也是一个道理——用国际化的收入水平和公平公正的平台让青年人“冒头”。优秀的本土人才、海归博士、外籍人才都是一个待遇、一套标准。

据悉,上交医学院现在对30岁左右的博士后提供20万元至35万元不等的年薪,未来还将为出站留院工作的优秀博士后提供不少于50万元的房贴、建立职称聘任绿色通道等。

经费上,医学院设计了“三三三”出资模式,即入选的博士后导师、医院、医学院各出三分之一,三方同时担任该博士后科创道路上的“天使投资人”,三方共同培养、考核、支撑人才发展。

陈国强说,如果有一天,国际上优秀的博士纷纷涌入交医来读博士后或者工作,“那我们离‘一流’就不远了”。

来源:中青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