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盘点:2020年12月3日Blood研究精选

Tags: Blood杂志      作者:MedSci原创 更新:2020-12-06

【1】移植后骨髓重建新机制研究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20005399
 
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命运受其骨髓(BM)微环境(ME)的严格调控。骨髓移植(BMT)常常需要放射预处理来去除内源性造血细胞。迄今为止,放疗后间质ME是否受损以及如何恢复尚不明确。
 
近日研究人员发现BM间充质干细胞(MSC)在放疗后其线粒体功能受到严重损害。供体健康的HSPC可将功能性线粒体转移给基质ME,从而改善受体MSC的线粒体活性。具体而言,线粒体从健康HSPC向MSC转移依赖于细胞接触,由HSPC连接蛋白43(Cx43)介导。造血细胞Cx43缺陷的嵌合小鼠表现出线粒体转移减少,通过在HSPC中的重新表达Cx43或向培养基中加入从Cx43缺陷的HSPC中分离出的线粒体可挽救线粒体转移减少的表现。HSPC细胞内的ATP水平升高激活了嘌呤能受体P2RX7,导致AMPK活性降低,从而显著增加了线粒体向BM MSC的转运。线粒体转移后,宿主基质ME得以恢复,供体HSPC植入增多。Cx43缺失可延缓间充质和成骨细胞的再生,而体内AMPK抑制则可促进间质的恢复。因此,由于支持性基质ME的恢复,造血室的重建也得到了改善。
 
【2】维奈托克联合疗法治疗复发性/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20005588
 
CONTRALTO试验是一个开放标签的2期研究,旨在评估BCL-2抑制剂维奈托克(VEN)联合利妥昔单抗(R),VEN联合苯达莫司汀(B)和R,对比单用BR治疗复发性/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无化疗臂(A组:VEN+R)的患者接受维奈托克 800 mg/天 +利妥昔单抗 375 mg/m2(在第一个疗程[C]的第1天、8天、15天和22天[D]和第4/6/8/10/12个疗程的第1天用药)。含化疗的队列的患者,在安全接触维奈托克 600 mg后,被随机分至VEN+BR(B组:VEN 800 mg/天,持续1年,+6个疗程的BR[苯达莫司汀 90 mg/m2 D1, 2和利妥昔单抗 375 mg/m2 D1])或6个疗程的BR(C组)。总体上,共纳入了163位患者:9位在安全性测试,A、B、C组分别有52位、51位和51位患者。A、B、C组的完全代谢/缓解率分别有17%、75%和69%。在B治疗臂的患者中,只有61%的患者接受了≥90%的计划苯达莫司汀剂量,在C治疗臂则有96%的患者。与C组相比,B组更频繁的血液毒性导致给药剂量减少或停药。A、B、C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51.9%、93.9%和60.0%。与C组相比,VEN+BR的毒性增加,用药剂量减少,但疗效相似。优化剂量和方案以维持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的剂量强度或可提高VEN联合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的疗效和耐受性,而VEN联合利妥昔单抗的数据有待进一步研究。
 
【3】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促进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丢失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20006045
 
大多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会发展出严重的溶骨性疾病。骨髓瘤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患者血清中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是重要的诊断标准。
 
近期,研究人员证明,将从骨髓瘤合并骨病患者中分离出的免疫球蛋白添加到体外培养的人破骨前体细胞中可以促进破骨细胞分化,而从不合并骨病的骨髓瘤患者中分离的免疫球蛋白则无此效应。该作用主要是由免疫复合物或聚集物介导的。免疫球蛋白的这种功能和聚集行为部分取决于免疫球蛋白Fc部分的糖基化差异。糖基化分析显示,与不合并骨病的骨髓瘤患者相比,合并骨病的骨髓瘤患者的IgG上的半乳糖明显减少,与健康人相比,IgG上的唾液酸也减少。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还观察到在发生骨病时,骨髓瘤患者血清中的IgG唾液酸化作用显著减少。在5TGM1小鼠骨髓瘤模型中,研究人员发现,在用唾液酸前体N-乙酰甘露糖胺(ManNAc)治疗小鼠中,溶骨损伤数量减少,破骨细胞活性标志物CTX-1水平下降。ManNAc治疗增加了小鼠IgG-Fc的唾液酸化。
 
【4】糖皮质激素诱导性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机制研究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20005161
 
糖皮质激素被认为是治疗各种嗜酸性粒细胞疾病的一线药物。在服用后的数小时内,即可使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发生短暂而明显的降低。糖皮质激素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的这种现象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嗜酸性粒细胞疾病的基础,它引起了临床医生长达70年的兴趣,但迄今为止其潜在机制仍尚未完全明确。
 
近日研究人员首次在三种动物中研究了循环嗜酸性粒细胞对体内糖皮质激素的反应,发现在恒河猴中的反应与人类很相似,而非在小鼠中。随后,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分离技术,从恒河猴外周血中纯化嗜酸性粒细胞,并通过一系列PET/CT成像对予以糖皮质激素前后锆-89-喹啉标记的嗜酸性粒细胞进行实时追踪。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能快速诱导嗜酸性粒细胞的骨髓归巢。糖皮质激素诱导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和骨髓迁移的动力学与糖皮质激素反应趋化因子受体CXCR4的诱导动力学一致,选择性阻断CXCR4可减少或消除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早期血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来源:MedSci原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