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如果青年中医不能成长 中医馆就没有未来

Tags: 医学人文      作者:天玑 更新:2019-08-18

2016年12月,《中医药法》正式通过,随着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中医馆开业,传统中医逐渐回归大众的视野。提到中医,往往伴随着中西医之间的争议,同时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人们对中医的接受程度不尽相同。

中医馆作为中医药产业的核心服务部分,以哪些形态存在、目前发展现状如何?中医行业面临着哪些挑战、蕴含着怎样的机会?对此,诊锁界对话医馆界创始人&CEO王中华。

中医馆发展的核心问题,表面是疗效不够稳定,实质是中医的传承出现了问题——中医人才无法批量复制。

现有情况下,青年中医师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医院非常困难,北京、上海公立中医院对中医师的录用标准普遍是博士学历,且每年招收的名额非常有限。而综合型公立医院,三至五年规培后则变成中西医结合医师,政策、环境都不能够支持其成为纯中医思维的医师。

王中华发现,中医馆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非常合适。首先中医馆以民间机构的形式存在,可承接一部分未进入公立医院的中医人,其次民营中医馆的客户群体不够大,倒逼青年医生不得不努力提高医术,有利于纯中医的发展。

一、中医馆的主要形态

目前除深圳有立法对“中医馆”进行明确定义外,其它城市的“中医馆”更多是俗称。对此,医馆界对“中医馆”进行定义:以纯中医为主要诊疗手段的中医机构,不论民营与公立,不论规模大与小。

中医馆的形态非常丰富,从纯医疗资质来说,根据规模大小及准入门槛可分为中医诊所、中医门诊部、民营中医医院等不同形态,其中中医诊所还衍生出“坐堂医诊所”,但随着中医诊所的准入门槛一再降低,坐堂医诊所的存量越来越少,呈现萎缩的状态,有些地方甚至已经消失。此外,同时具有医疗及药品零售资质的中医馆也是一种重要形态,如江浙地区的方回春堂、胡庆余堂等。

二、中医馆的发展阶段

千百年来,中医长期服务于民生领域,且大范围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清末,随着国力衰弱,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随之衰退。同时,由于战争年代,西医在急救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中医受到巨大冲击,逐渐没落。

2000年-2002年是现代民营中医馆的起始时期。浙江杭州河坊街聚集了一批老字号,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医老药号”得到重新培育,凭借膏方开始迅速崛起。

2010年前后,随着江浙一带中医老药号的崛起,中医馆在全国遍地开花。其中涌现出许多新型中医馆,这批中医馆逐渐摆脱“以药养医”,加大诊金比例,向纯医疗机构靠拢,如北京正安中医、上海君和堂、广东固生堂等。

2018年对于中医馆会是一个分水岭,由于名老中医资源的缺乏,越来越多的中医馆开始重视青年医生的培养,中青年中医逐渐成为中医馆的主角。随着“多点执业”政策的逐步落实,对于体制内名老中医的“圈地运动”接近尾声,上一波中医红利已被发掘的差不多,新型中医馆必须转型,培养自己的青年医生才能生存。

三、中医馆的代表城市

从中医馆的集中程度、市场成熟度来说,以下几个城市具有代表性:

杭州:杭州的民营中医政策开放最早、开放程度最高,使得杭州中医馆业盛况空前。目前杭州规模以上的民营中医馆400多家,其中单店年营收过亿的有4、5家,密度和体量均居全国之首,是名副其实的“医馆之都”。代表性医馆如方回春堂、胡庆余堂、桐君堂等。

北京:北京具有全国最丰富的中医师资源,如北京中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在民国时期开始从全国筛选名医,组建学术团体。加之北京对民营医疗的医保制度较为保守,不能从价格上取胜,催生了北京的中医馆多以中高端为主。同时倒逼中医馆做出各种创新,因而北京的新型医馆特别多,如正安中医、行知堂等。

广州、深圳:广州、深圳的民营中医发展与地域文化很有关系,从小喝着凉茶、老火汤长大的广东人,他们对中医药的认知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潜移默化,深入骨髓。广东多数人的就医选择是:常见病首选中医,搞不定了再看西医,代表性医馆如固生堂、和顺堂等。

成都:四川是中药材之乡,盆地的寒湿天气令四川火锅异常发达,而火锅的底料大多是辛温的中药材,温阳散寒,中医药融入生活,造就深厚的文化底蕴。成都中医药大学是全国成立最早的五大中医高校之一,实力雄厚,加上当地民营医疗的开放政策,使成都也成为新型医馆的聚集地。

四、影响中医馆发展的政策

王中华认为,中医馆的市场繁荣度与当地民营中医的政策开放程度、居民对中医文化的认知程度成正比。近年中医药领域的各种政策不断出台,其中真正与中医馆密切相关的政策,王中华总结为“3+1”:

准入门槛:准入门槛是医疗创业的先决条件;

医保资质:医保准入放宽,但医保受制于地方财力的影响,目前各地对于民营医疗的医保准入政策悬殊极大;

多点执业:医馆要做大做强,优质医生资源是根本,开放体制内专家到民营机构出诊才是真正的多点执业;

院内制剂:为什么是+1呢,因为这个政策还在酝酿中,正在北京、上海试点,还未大范围推广。院内制剂是在对药品安全性进行充分临床测试的前提下,将未公布成分的固定处方在院内生产,但目前只有三甲医院才有生产资质。

院内制剂在民营机构开放后,能够避免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利益分配机制不均等问题,促进制剂商品化,成为中医馆的核心竞争力。院内制剂的大范围推广,未来将对民营中医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甚至重塑产业格局。

四、中医馆行业的几个显着变化

中青年中医成为主角:很多居民认为看中医就要看老中医,但王中华观察历史上名医的成长史,发现绝大多数名医都是三四十岁就成名了。同时随着中医馆越开越多,名老中医不能满足市场的供给,新型中医馆纷纷转型,重视青年中医的培养;

中医外治法的兴起:《黄帝内经》倡导,一针二灸三用药,中医正规军并不是网络舆论普遍认为的中医药为主,中医也慢慢认识到中药的毒性,因此能不用药的情况下尽量外治;再者因为中医人才荒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青年中医的学习从外治开始,中医外治逐渐成为趋势;

消费群体年轻化:中根据医馆界的数据统计,民营中医馆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年轻化,在北京、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25岁-45岁人群占70——80%;

社会舆论对中医的关注度强化:直接体现在各路资本对中医药领域的投资热情有增无减,包括整个产业链:中医农业的种植、中药饮片厂、中医医疗、中医教育等。

五、中医馆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医馆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表面是疗效不够稳定,背后的实质原因是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即中医教育问题。中医像所有传统文化一样,需要学习者具有悟性,甚至选人比培养人更重要,无法批量地复制有疗效的中医师。

再者现有中医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医院校教育西化比较严重,学生有1/3的时间在学习西医、1/3的时间在学习外语,只有1/3的时间用来学习中医;中医院校的老师长期脱离临床;中医的内部分科导致学术的不完整性,如医药分家、现在很多中医师不懂药;还有很多观点认为,是中医教材出了问题,其完全按照西医思路编排等。

六、中医行业蕴藏的机遇

中医教育:包括中医在线教育、青年中医的继续教育等,大多人学习中医专业后无法留在体制内,或留在体制内后发现环境西化比较严重,想要学习优质的、纯中医的知识不太容易,于是中医教育成为刚需;

中央药房:中药的本质是农产品,不管养出来还是种出来,产品无法标准化,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很难买到好的药材,在线中央药房成为一种商机;

中医医疗:中医医疗的投资门槛低、在治未病(预防医学)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

七、中医馆行业的几个显着变化

中医人对资本的认知比较原始,普遍缺乏商业意识,对于融资消息不太愿意公开。从现有公开案例可以分析,资本青睐以下两种中医馆:

一种是偏稳健型的传统模式,利用资本优势将区域内的名老中医聚拢,在平台上变现,如固生堂、君和堂等,但这种模式现在进入已经太晚,资本相对会选择已取得一定市场优势、在区域具有一定存量的、成熟的中医馆;

第二种是新型医馆,能够解决中医人才复制问题、为人才培养做出创新性模式的中医馆,资本较为关注也更有信心。

八、中医馆的未来

中医馆会朝着“中医临床基地”发展,成为培养青年中医的摇篮。如今中医之所以在舆论上经常面临误解与质疑,还是在于中医疗效的不确切性,根源就在中医人才的传承问题。在只能使用中医治疗的中医馆,只能凭疗效吃饭,会倒逼青年中医成长为实效纯中医。

同时,新型中医馆是传播中医的有力载体,小到装修,大到企业文化,能够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再者,中医馆会成为亚健康人群调理身体的首选之地,这个市场非常大,但目前不是很规范,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医正规军进入,中医养生领域将得到净化,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来源:诊锁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