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马晓伟主任讲了这些内容……

Tags: 卫生健康委   马晓伟   2019年      作者:孙凡 更新:2020-01-02

2018年3月19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接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是个资深的“医疗人”,他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曾担任过三甲医院院长、省级卫生部门主官,并在国家卫生部门担任过17年副部长。由医疗人担任第一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媒体竞相猜测,中央是在释放什么信号?未来医改将走向何方?

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这一年,关于深化医改,实现“健康中国”,马晓伟主任说了些什么,有哪些关键内容?《健康县域传媒》进行了梳理。

“两会”部长通道:

发展分级诊疗调整医疗资源结构

3月8日,2019年全国两会第三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部长们在这里直面热点,回应关切。关于大家非常关心的看病就医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现场回答了记者提问。

马晓伟介绍,我国之所以出现看病难这个问题,它的根本原因在于供需矛盾。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优质资源匮乏,分布也不够合理,特别是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在当地比较弱。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现实的办法就是采取分级诊疗的制度,目的是发展卫生事业,调整资源结构,合理分流病人,提高服务机构的整体效能。

“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正在加大力度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进一步合理调整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合理地分流病人。要想做好分级诊疗制度有哪些关键问题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马小伟表示。

第一,必须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做到区域分开。到北上广来看病是常现的一种现象,那么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建设一批国家医疗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提高各个地方疑难重症的诊治水平,缓解北上广的医疗压力,使得就医格局能够改变,使得每个省、每个区域都能解决自己的疑难重症问题。

第二,以县医院为抓手,解决城乡分开。我国看病难的问题很突出,而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就更加突出。如何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呢?就是以县医院为抓手,把县医院建设好,成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龙头。这样,影响农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容易导致灾难性医疗支出的重大疾病,都能够在县域内得到解决,这样农民就不至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第三,以病种为抓手,解决上下分开。当前,大病小病涌向城市大医院,城市患者涌向城市大医院,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原因就是医疗机构没有实现功能定位,没有一个分工协作的机制。下一步,我们要进行调整,就是要以病种为抓手,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在基层;疑难重症在大医院。上下建立双向协作和转诊的机制,这样就能够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形成合理的就医格局。

第四,以支付方式改革为抓手,解决急慢分开。我们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是一个以急性病为主导的服务体系,所谓急性病就是需要医疗干预的疾病,不是指的急诊的疾病。现在,由于恢复期、康复期的服务发展缓慢,甚至可以说是短板,很多慢性病患者都在急性病医院住院。换句话说,都在城市里的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比如肿瘤化疗病人、脑卒中病人,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对慢性病医疗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

一方面要发展这部分的卫生事业,另一方面要用医保价格调节杠杆发挥作用。分级医疗就要分级定价、分级收费。比如说一个患者在城市三级甲等医院做骨科手术,诊断明确、手术成功后立即出院,去恢复期、康复期医院治疗,他在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时间就比较短,按病种收费,到恢复期、康复期按床位收费,这样费用就比较低,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节省了医保资金,也降低了病人个人的医疗负担。

做到“四个分开”,实现分级诊疗,其核心就是一条——合理布局医疗资源、合理分流病人。要做到分级诊疗也很不容易,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一要靠发展、二要靠改革。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在城市按照规范发展、包区包段、防治结合、行业监管的原则,建立一批紧密型医联体,防止大医院盲目扩张、“跑马占荒”。在农村建立县域的医疗共同体,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县乡一体化主要解决乡村医生水平提高的问题,乡村一体化主要解决村医待遇问题。今年建立500个县的县域共同体。

二是加快发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水平,做到“县要强、乡要活、村要稳、上下联、信息通”。

所谓“县要强”就是把县级医院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让县医院一些重点学科,比如说在肿瘤、心脑血管、神经内外科、普通外科、急诊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使农民90%的疾病都能在县域内得到解决。

“乡要活”,就是要调整和完善乡镇卫生院的运行结构、运行机制,使乡镇卫生院打破大锅饭的分配机制,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结余归己,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发挥他们的作用,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村要稳”,就是要用各种政策解决村医的薪酬、职业前途和养老保险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城市大医院对县医院的对口支援,加强二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的对口支援,形成人员和资金纵向流动的机制,出现“上下联、信息通”的局面。所以说,分级诊疗的核心就是促进资源的纵向流动。

第三个方面,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远程医疗,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医疗服务。互联网进入医疗领域方兴未艾,主要在四个方面发挥着作用:

一个是远程医疗,二是互联网医院,三是便民惠民的服务措施,四是人工智能。从现在来看,远程医疗技术普及推广得很快,对平衡我国医疗资源,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及时、优质的医疗服务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现在全国所有的三级甲等医院都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而且覆盖了全国所有的贫困县,正在向乡和村一级延伸。有的省份比如贵州省已经做到省、市、县、乡、村五级覆盖,充分发挥了优质卫生资源的作用,做了许多多年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

下一步,互联网远程医疗技术发展要解决什么问题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一是建立行业标准,要有一个考评的体系,确保远程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二是建立一个收费标准,现在远程医疗服务基本是公益性、援助性、服务性的,下一步要把它变成正常的医疗活动,要立项、要合理定价、合理收费,使企业、医院、医生和患者都受益,使远程医疗这项技术能够有序地、可持续性地向前发展。

第四个方面,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网底的作用,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是利民惠民的一件好事,要把好事做好,关键是注重质量而不仅注重数量,签约一个、履约一个、做实一个。

重点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重点人群,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对他们要给予保障。二是重点病种,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将来还会包括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职业病、精神病,对这些患者给予关心照顾和健康管理。要发挥家庭医生贴近社会、熟悉患者、服务便民的特点,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的医疗需求,当好人民群众的“健康守门人”。

分级诊疗制度是新医改以来推行的一项重大制度。某种意义上说,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之日,乃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成功之时。

改善医疗服务保障质量安全

5月6日,学习时报第1版发表马晓伟署名文章。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群众健康需求快速增长,对健康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不仅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

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的“瓶颈”问题,2015—2017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深入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方便群众为着眼点优化服务流程,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为重点改进服务模式,以引导优质资源下沉为手段补齐短板,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深入总结经验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从2018年起,启动实施改善医疗服务新三年行动计划,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便民惠民利民措施,固化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组成部分,让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

一是建立健全预约诊疗、远程医疗、临床路径管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务社工和志愿者等5项制度,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二是创新多学科诊疗模式、急诊急救服务等,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

三是适应分级诊疗制度,提供医联体内连续性医疗服务,大力推广日间服务,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四是注重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发挥“互联网+医疗卫生”的支撑作用,实现健康信息“一卡通”,建设智慧医疗。

五是拓展优质护理和药学服务,注重人文关怀,弘扬职业精神,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保障质量安全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永恒主题。近年来,着力构建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落实各项核心制度,我国成为“全球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排名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安全法规体系建设,落实准入、控制和监管措施,依法惩治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保证医疗服务安全可靠,保障人民健康权益。

公立医院要实现三个“转向”

5月7日,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表示,要加强公立医院管理,实现从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转向扩大分配。

马晓伟进一步解释说,公立医院从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是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是为了提高效率;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转向扩大分配,是为了提高待遇。此外,要全面开展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加强全行业监管。

新医改进入第十个年头,分级诊疗制度正持续推进,围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讨论一直备受关注。业内人士认为,在此背景下公立医院要实现三个“转向”,释放出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原则下进一步深化医改的信号。

马晓伟说,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深化医改的主攻方向。破解“看病贵”,必须“三医”同向发力、联动改革。加强公立医院管理是其中一项,另外还要完善药品政策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对于破解“看病难”,马晓伟指出,基本思路是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卫生资源,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模式。

一是加快推进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近期要重点建设100个城市医联体和500个县域共同体;

二是加强县医院建设,实施新一轮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在县域内解决90%的农民看病问题;

三是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在远程医疗已经覆盖所有贫困县的基础上,继续覆盖所有医联体、医共体,并延伸到乡和村;

四是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突出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

继续实施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工程

9月26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关键在于,医疗资源的盘活和提升,完善补偿机制、医疗保障体系和改进管理。

马晓伟指出,现有资源的利用、盘活,将从四方面来推动:

第一,稳步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减少患者跨区域就诊的问题。中央深改委已经审议通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国家卫健委也与四省签订了省部共建区域医疗中心协议。这一举措旨在将北上广患者分流到各个省。“提高各省医疗卫生水平,使每个省都能够解决自己省内的疑难重症治疗问题,而不是使这些患者都到北上广来看病。”马晓伟表示。

第二,继续实施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工程。通过持续推进城市三级甲等医院对口支援县,目前已经有500所县医院达到了三级医院水平。到2020年,我国还要推动500家县医院和500家县中医院达到三级医院的水平。

第三,整合区域医疗机构资源。通过城市医联体建设,让大医院带动小医院。通过农村医共体建设,实现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提高基层医疗水平,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快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第四,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通过差异性的支付方式引导患者分流。同时,推进日间服务,让很多过去需要住院的病人在日间就可以完成手术。

在医疗卫生资源增量上,通过“5+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从根本上扭转医生水平不平衡的问题。而在完善补偿机制、医疗保障体系和改进管理方面,将通过三方面实现。

首先,发展国家医疗保障体系。我国现有医保体系对于抗大病风险、经济灾难性的疾病风险是有限的。“我们国家医保现在是以市为单位进行统筹。这个池子太小,统筹级别太低。到省一级的统筹,池子深,这样能够更好地解决看病贵的问题”马晓伟指出,保障疑难重症救治,完善医保体系,还需进一步增加医保筹资水平、发展国家商业保险和补充保险。

其次,完善药品政策。“4+7”的招标采购是近几年改革的重要的突破口,其中一个举措就是进口专利药降价,抗癌药通过国家谈判,17种药品降价进入医保。同时,通过“4+7”集中招标、带量采购,降低了交易成本,特别是中间环节的成本,解决药价虚高问题,推动医药产业战略重组和良性竞争。同时,规范医疗行为、改进医德医风。

再次,加强医院管理。马晓伟表示,“国办最近印发了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我们将抓好实施推动,助力我国医院从规模扩张型走向质量效益型,从粗放式经营走向集约化经营,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转向扩大分配,提高医院整体效能”。

扎实做好健康扶贫
 
12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带队赴临汾市永和县调研定点扶贫工作。马晓伟一行深入永和县人民医院,就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远程会诊开展情况等进行调研,并查看科室与人员设置。

在永和县电商运营中心,马晓伟实地考察了该中心特产体验店、吕梁山货展销平台等,询问开展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的具体情况。在坡头乡索驼村,马晓伟和国家卫健委挂职干部详细了解该村党建扶贫成效。调研期间,马晓伟还慰问了困难群众、一线扶贫干部和医务人员。

马晓伟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夯实主体责任,对标对表脱贫攻坚任务要求,逐项对账销号,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摘帽任务;要做深做实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精准脱贫工作,完善带贫益贫机制,不断提高脱贫质量和群众获得感。

马晓伟强调,要扎实做好健康扶贫,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落实“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巩固基层“网底”,提升服务能力,让贫困群众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持续支持定点县开展深化医改和健康扶贫“实验田”建设,不断提升定点扶贫工作实效。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