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HFMD)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如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A71。近年来,CV-A6逐渐成为主要流行血清型,全球多地出现相关疫情。CV-A6感染症状重、病程长,非典型表现增加诊断难度,还可引发神经系统和心脏并发症,对社会和家庭造成负担。BMC Pediatrics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收集2021~2022年河南省儿童医院407例CV-A6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重症危险因素及病毒基因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和临床认知提供依据。
研究依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南确定手足口病临床病例及严重程度。收集河南省儿童医院2021~2022年CV-A6感染的手足口病患者信息、实验室指标和粪便样本。用商业试剂盒提取病毒RNA,对每个样本的RNA提取物进行泛肠道病毒检测,通过特定引物和探针检测。随机选4个CV-A6样本测序VP1基因,用MEGA 11.0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2021年3月至2022年11月共收治407例CV-A6感染手足口病患儿,轻症249例,重症158例。手足口病发病呈季节性,5~9月为高峰期。多数患者<5岁,1~2岁居多,男性和城市患儿占比高。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92±2.61天,平均发热时间为1.71±1.25天,平均最高体温39.19±1.86 ℃。在疾病初期,绝大多数患者出现皮疹,最常见的是同时在手、足、口腔和臀部出现。此外,部分患者还出现口腔疱疹。在一些病例中,皮疹蔓延至面部、肛周和会阴部。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包括流涕、咳嗽、呕吐、惊厥、震颤、肺部纹理增多、窦性心动过速和心电图异常。
重症组中男性患者的比例高于轻症组(71.53% vs 54.54%,P = 0.001)。轻症组和重症组在住院天数、出生体重、居住地点和皮疹方面未观察到显著差异。轻症组和重症组在口腔疱疹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54.55% vs 41.67%,P = 0.019)。重症组患者的平均体温(39.44±0.50)高于轻症组(39.17±0.6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与轻症组相比,重症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更高、降钙素原(PCT)水平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LYM)更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男性、持续高热、降钙素原(PCT)水平升高与重症风险增加相关。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河南流行的CV-6毒株为D3亚型。
研究表明,CV-A6感染除皮疹外,急性呼吸道感染渐趋常见。男性、持续高热和PCT水平升高与感染D3亚型CV-A6患儿重症风险增加相关。这些发现为手足口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CV-A6感染的认识。
原文出处:
Xiaolong Li, Shouhang Chen, et al, Epidemiological and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and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due to CV-A6 infection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between 2021 and 2022, BMC Pediatrics, 2025, https://doi.org/10.1186/s12887-025-05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