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高血压是老年病?中青年也要尽早重视!

Tags: 高血压   老年病   中青年      作者:刘静 刘靖 更新:2018-10-05

近日,北京安贞医院齐玥、赵冬和刘静等分析了中国多省21 441例≥35岁没有血管病居民随访超过20年的数据,研究发现,如果按照美国2017高血压指南标准(将130~139/80~89 mmHg定义为1级高血压),我国居民1级高血压占25.8%。(JACC.2018,72: 1201)

对于中青年(35~59岁)居民,与血压<120/80 mmHg者的居民相比,1级高血压患者的血管病风险增加78%,冠心病风险增加77%,卒中风险79%,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1.5倍。13.4%的心血管事件及26.5%的心血管死亡归因于1级高血压。

研究还发现,中青年居民血压在130~139/80~89 mmHg者,在15年后有65%血压进展为≥140/90 mmHg,其心血管病风险比血压仍<130/80mmHg者增加了2.0倍。

但对于≥60岁的居民,130~139/80~89 mmHg的血压并未明显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研究者说

中青年人群早期控制血压至关重要

北京安贞医院  刘静教授

2017年11月,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等多家组织联合制定发布的“美国成人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管理指南”对高血压的定义和降压目标值等内容做出了新推荐。

新指南下调了高血压诊断的切点,将收缩压(SBP)130~139 mmHg/舒张压(DBP)80~89 mmHg定义为1级高血压,而且建议可正常活动的社区老年人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 以下。

ACC/AHA新指南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及争鸣。这些建议是否适用于中国人群,具体来说,血压为130~139/80~89 mmHg的个体是否应该被诊断为高血压?血压处于该水平的老年人是否应该进一步把血压降至130/80 mmHg以下?对于一个已经有2.45亿高血压患者和2.41亿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大国,这些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到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实践。

要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先定量评估130~139/80~89 mmHg这一层血压的相关风险,即血压在这一层时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是否显著增加,人群中有多少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是归因于这一层血压,特别是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群的风险是否相同。于是,我们采用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队列研究(CMCS) 21 441人随访20年的数据提供了相应证据。

研究结果显示,中青年人群中血压130~139/80~89 mmHg者心血管病风险显著增加(具体数据同前)该发现强调了中青年人群早期控制血压的重要性。血压130~139/80~89 mm Hg的中青年人绝大多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中低危人群,按照目前指南尚不需药物治疗,但是生活方式干预需要落实,切实把血压控制下来,而不能流于空谈。对于血压在这一层的高危人群,ACC/AHA指南建议药物治疗,刚发表的ESC/ESH也建议确诊心血管病的患者考虑药物治疗。

此外,本研究发现,在老年人中,将130~139/80~89 mmHg诊断为高血压并将血压将至<130/80 mmHg以下尚需谨慎,因为与<120/80 mmHg相比,60岁以上老人这一层血压的风险未见明显升高,只有当血压3140/90时风险才显著增加。此结果似乎更支持ESC/ESH指南的建议,即65~80岁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血压介于140~159 mmHg时可考虑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在130~139 mmHg即可。

当然,需指出的是,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确定合理的降压目标还需要来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证据。

专家点评

高血压前期中青年管理需细化风险 药物治疗获益证据仍匮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刘靖教授

自去年AHA/ACC指南修订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美国标准)及目标水平以来,学术纷争不断。ESC/ESH近期发表的新版高血压指南(欧洲新指南)和即将发布的中国高血压指南均不认同美国标准。

但“尘归尘,土归土”,喧嚣之后学术界重新回归理性思考与学术探讨。近期在主流心血管期刊上陆续发表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群采用美国标准后带来疾病(高血压)负担、心血管风险及治疗经济学评价的文章,从不同角度与层面论述美国标准的正确性与适用性。

近期JACC刊登的我国学者对来自“中国多省市队列研究”20年随访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处于高血压前期(欧洲新指南称之为“正常高值”,按照美国标准则为1级高血压患者)、基线无心血管病的中青年(35~60岁)人群与血压<120/80 mmHg的人群相比,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卒中)及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此外,超过6成的高血压前期的中青年人群在15年后血压进展为≥140/90 mmHg,其心血管风险较血压仍维持130/80 mmHg以下者增加3倍多。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高血压前期并未显著增加心血管风险。

莫非美国标准对中国中青年“情有独钟”?抑或中国老人对高血压前期“天然免疫”?笔者看来,并非如此。

首先,该队列研究清晰地显示,在超过15年的随访中65%的高血压前期的中青年进展为临床高血压,因而该组人群的心血管风险增加也在“情理之中”;其次,既往的“前瞻队列研究”已证实冠心病及卒中死亡风险随收缩压水平升高而上升,无论中青年还是老年均呈现出一致性。而此次分析的“中国多省市队列研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群完成基线及15年随访的病例数偏少(仅250例),可能带来偏倚;再次,老年人群随增龄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糖、脂代谢紊乱、动脉硬化与血压升高协同增加心血管病风险,而中青年缺乏上述病理生理改变,因而血压升高,即便是高血压前期,对于心血管风险的贡献较大,人群归因危险占比更高。

应当指出的是,中青年血压升高及由此带来的心血管风险增加并未受到重视。在2017年ESH年度会议上,笔者曾报告“中青年高血压管理:需求未被满足”,其中谈到了中青年高血压前期人群不断上升,是未来高血压的“后备力量”;在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中应当关注长期(10年以上)乃至终生风险等问题。JACC上发表的这项研究印证了笔者的上述观点。

该研究还发现,高血压前期的中青年随访期间如果能将血压控制在130 mmHg之下,其心血管风险与血压一直维持在正常水平(130 mmHg以下)的患者接近。提示高血压前期的中青年如果积极管理,其心血管风险可控。鉴于当前药物治疗高血压前期改善心血管预后的证据仍匮乏(仅限于发生过心血管事件的极高危人群),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仍应作为首选的干预手段。

来源: 医师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