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婴儿上皮样血管瘤

Tags: 血管瘤病   婴儿血管瘤      作者:苏海辉 单士军 苑世萍 更新:2020-04-15

上皮样血管瘤(EH)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血管性疾 病。本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或皮下的红色至棕色丘疹或 结节,最常发生于头部和颈部,躯干、四肢、外生殖器、 唇部及口腔黏膜发病少见。EH 更常见于亚洲人群,其 次是高加索人,约 30 岁女性发病率稍高,儿童和老年 患者罕见[1],尤其是婴儿。我科诊治 1 例婴儿肛门生殖 器部位的 EH,现报告如下并文献复习。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 8 个月。出生时肛门左侧即发现一花生大 棕红色柔软肿物,表面光滑,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治 疗。肿物逐渐长大至蚕豆大,近 3 个月未见明显增大。 1 周前无明显诱因肿物表面破溃及出血,遂于 2016 年 3 月 7 日来天津市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家族中无 类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发育中等,全身浅表淋巴 结未触及增大。皮肤科检查:肛门左侧一2.0 cm×2.5 cm棕红色肿物,表面轻微皱缩,触之较软,肿物表面糜 烂、破溃及少许出血(图 1A)。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分类:嗜酸 性粒细胞 0.015(正常值 0.005~0.050),患儿无明显凝 血功能障碍。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和皮下组 织可见小至中等血管增生,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突向管腔,可见发育不成熟的增生血管,血管周围淋巴 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广泛浸润(图 1B~D)。免疫组化: 血管壁 CD31(图 2A、 B)及 CD34(图 2C、 D)均阳性。 诊断:EH。 治疗:依据既往文献报道 EH 可自行消退[1],本例 患儿皮损表面皱缩,推测皮损可能有自行消退的趋 势,故未予特殊治疗。对症予糜烂面外用氯霉素氧化 锌(院内制剂)保护创面及预防感染。 2 个月后患儿皮损 明显萎缩变小,目前仍门诊随访中。

 

1586871139235579.pngA:肛门左侧一棕红色肿物,表面轻微皱缩,肿物表面糜烂、破溃及少许出血;B~D:表皮大致正常,真 皮和皮下组织可见小至中等血管增生,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突向管腔,可见发育不成熟的增生 血管,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广泛浸润(HE 染色 B: ×40;C: ×100;D: ×200)

图 1 上皮样血管瘤患儿肛门皮损及皮损组织病理像

1586871159104377.pngA、 B:血管壁 CD31 阳性(A: ×100;B: ×200);C、 D:血管壁 CD34 阳性(C: ×100;D: ×200) 图 2 上皮样血管瘤患儿肛门皮损免疫病理像(SP 法染色)

2 讨 论

EH 是一种良性血管增生性病变,由 Well 和Whimster[2]于 1969 年首次报告。本病主要表现为皮肤 或皮下的红色至棕色孤立或多发的丘疹或结节,最常发 生于头部和颈部,躯干、四肢、外生殖器、唇部及口腔黏 膜发病少见,皮肤外损害罕见。EH 更常见于亚洲人群, 其次是高加索人, 30 岁女性发病率稍高,儿童和老年患 者罕见[1]。EH临床表现多样,皮损大小 0.2~10 cm,可表 现为单个孤立性损害或多发性丘疹或结节。Su 等[3]报 告 1 例 2 岁女孩肛周 EH,临床表现为沿 blaschkoid 节 段性分布的丘疹及结节性损害;Burg[4]报告 1 例鲜红斑 痣并发 EH,均与本例临床表现差异较大。EH 病因不 明,可能与创伤、激素水平的改变以及自身免疫功能紊 乱有关。部分 EH 患者白细胞介素-5 和血管内皮生长 因子水平升高[3]。 EH 组织病理特点是以血管增生为主,可由毛细 血管或小血管构成,内皮细胞呈特征性的上皮样增生和肿胀;除衬于血管内壁外,内皮细胞还可在血管腔 内生长,并在血管外呈实性的巢索状增生。EH 的早期 皮损以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占优势,晚期损害则以炎性 细胞浸润为主。血管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多少不 一,本例患儿可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EH 临床上主要需与化脓性肉芽肿、血管肉瘤、婴 儿血管瘤及木村病(KD)相鉴别[1],主要依据 EH 特征性 的组织病理改变相鉴别。KD 是主要累及皮下或淋巴 结的疾病,损害为较深及较大的结节,并发局部或系 统性的淋巴结病,典型的表现是所有患者外周血中嗜 酸性粒细胞均增多。EH 皮损为表浅的丘疹或结节,组 织病理改变可与 KD 相鉴别。KD 患者皮损组织病理 检查可见主导性的发育良好的淋巴滤泡,但淋巴滤泡 在 EH 患者中却很少见或发育不成熟[1]。 尽管 EH 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其损害经常持续存在,难以根除,对有症状及毁损性的损害需要治疗。本病 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但是由于皮损经常分叶状且边界 不清,常规手术后局部复发率达 33%~50%。Miller 等[5] 建议本病治疗予 Mohs手术,但手术难度及破坏性较大, 尤其是耳郭周围的皮肤损害。其他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 局部注射及系统性应用糖皮质激素,激光及冷冻等,也 有口服类视黄醇、干扰素(IFN)-α2a、吲哚美辛、已酮可 可碱、长春新碱、泊利单抗及咪喹莫特等治疗成功的报 道[6]。已有EH自行消退的报道,但早期的手术切除掩盖 了疾病的自然进程。EH的罕见性和非特异性意味着临 床诊断的可能性较小,经常需要扩大切除皮损。EH的明 确诊断依赖于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对皮损较小或表浅,经 组织病理诊断明确的 EH 患者可以观察 3~6 个月,等 待其自行消退[1],尤其是婴幼儿。本例EH患儿皮损出生 即有,系先天性发病,由于患儿年龄小,且皮损表面皱 缩,推测皮损有自行消退的趋势,未予特殊治疗,嘱其 门诊定期随诊。

参考文献略。

原始出处:

苏海辉,单士军,苑世萍,段志华等,婴儿上皮样血管瘤[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0,49(2)。

来源:临床皮肤科杂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