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患者,女,43岁,腹痛、腹胀2月。。

Tags: 十二指肠淋巴瘤      作者:不详 更新:2019-06-12

【所属科室】

消化内科

【基本资料】

患者,女,43岁

【主诉】

腹痛、腹胀2月

【现病史】

病人2个月前逐渐出现腹痛腹胀伴呕吐。患者病程中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饮食差,近期体重明显减轻。查体:腹部略膨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式呼吸不受限,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影像表现】

十二指肠水平段肠壁不均匀增厚,中等程度强化,肠腔扩张,周围脂肪间隙浑浊,并可见多发小结节影。

【术中所见】

腹腔镜探查:盆腔、腹壁,肠管及系膜,未见肿瘤转移病灶,十二指肠水平段占位,管壁僵硬。术中诊断:十二指肠淋巴瘤,遂行腹腔镜肠吻合术。

【病理诊断



十二指肠淋巴瘤

【病例小结】

小肠恶性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占绝大多数,且以B细胞性多于T细胞性。最易累部位为小肠远段,这与该部位的淋巴组织丰富有关。病理上多起源于肠壁黏膜下层中的淋巴组织,在黏膜下层浸润形成结节或肿块,使管壁增厚,黏膜增粗、变平、僵硬,可以融合形成大肿块,亦可弥漫浸润,向表面侵犯黏膜时可形成溃疡。病变沿着肠壁扩散,并向纵深发展,向外可侵犯浆膜层、肠系膜及其淋巴结。肠管可以狭窄亦可较正常增宽。病变段与正常肠管的分界不及癌肿明显。病灶可单发呈局限性分布,但病变范围一般较广,长数厘米至十几厘米,也可多发病灶呈跳跃式分布。

CT影像学表现,小肠恶性淋巴瘤CT表现主要包括肠壁增厚、肠腔变形、肠管扩张或狭窄、肠腔内或肠腔内外的软组织肿块、肠壁的节段性或弥漫性浸润等,而肠穿孔、肠套叠是其重要的并发症,增强后呈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CT值较平扫上升约0~5 Hu),静脉期肿瘤强化仍不明显(CT值较平扫上升约10~25 Hu),肿瘤强化曲线呈“缓慢上升”模式改变。肠壁增厚和腔内外软组织肿块是小肠淋巴瘤的主要CT表现,伴有肠腔动脉瘤样扩张的肠壁环形增厚以及后腹膜、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恶性淋巴瘤特征性CT表现。如发现受累增厚的肠段较长或多发节段性病灶。则更支持恶性淋巴瘤的诊断。

鉴别诊断:(1)十二指肠腺癌:小肠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且以低分化较多。十二指肠腺癌发病部位以降段多见。CT表现为小肠腔内单发息肉状、菜花状软组织结节及团块影,其内部可发生出血、片状坏死,使肿块密度不均匀征象,钙化少见。增强扫描病灶以动脉期强化较门脉期明显,所以较易及较早直接对周围结构侵犯及远处的转移。位于十二指肠的病灶极易侵犯周围肝门、胰腺及腹主动脉,易合并胆道梗阻。增强扫描肿瘤呈动脉期明显强化(CT值较平扫上升约50~65 Hu),多为不均匀强化,但静脉期肿瘤强化不如动脉期(CT值较平扫上升约40~50Hu),肿瘤强化呈“快速上升-平台”模式。(2)小肠间质瘤:是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非定向分化的肿瘤,部分可伴有平滑肌或神经鞘细胞的不完全分化, 多形成软组织肿块, 其内可见囊变, 坏死, 出血,CT增强后一般表现为中等程度以上的强化,恶性者可见明显的不均匀强化,部分间质瘤可表现为肠壁弥漫性或偏心性增厚。小肠间质瘤易形成溃疡,可见气体及小肠液渗入瘤体内,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消化道出血,钙化较常见。(3)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好发于末端回肠。CT表现肠壁增厚,典型表现为小肠肠壁呈跳跃式分布的节段性增厚, 增强后肠壁分层呈“靶”征或“双环”征。肠壁水肿及肠壁纤维化可致肠腔狭窄变形甚至消失。肠外表现为蜂窝组织炎、瘘管或脓肿形成。回肠系膜纤维脂肪增厚, 右下腹肠曲分离, 肠壁或肠周血管聚集扩张呈“木梳”征, 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肿大。

来源:影像园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