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与食物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有些药物与食物之间有着数不清道不明的暧昧,若服药时进食,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增加或降低其药效,或者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这些与食物关系暧昧的药物,说明书上往往会出现空腹吃、餐前吃、餐后吃、就餐时吃等等建议;
而有些药物与食物绝缘,爱咋吃就咋吃,没有特别的要求。
可是面对说明书上的建议,依然有患者会不清楚,前来咨询:这个空腹吃是啥意思?是说我吃药之前绝对不可以吃饭吗?或者问:餐前吃和就餐时吃有啥区别吗?......
相信有这样疑问的人不在少数,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统一介绍这些服药术语具体是怎么回事儿~
空腹服药
空腹服药,是指餐前1小时或者餐后2小时
服药。比如,如果早餐是7点,那么早上6点或者9点服药,都可称之为空腹服用。
为啥有的药物需要空腹服药呢?
主要有如下原因:
肠溶制剂:有些对胃肠道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制成肠溶剂型后,可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保护胃黏膜,那么这一类的肠溶制剂,我们都建议空腹服药。否则起不到肠溶的效果。
比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泮托拉唑钠肠溶片等。
提高生物利用度:有些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与食物有关系,进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所以,建议空腹服药来提高生物利用度,提高药效。
餐时服药
餐时服药,其实就是吃饭时记得吃药。
提高生物利用度:有的药物与餐同服会降低口服生物利用度,而有的药物却需要与餐同服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比如抗病毒的药物:更昔洛韦
胶囊,需要与餐同服来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加药效。
增加药效:而有些药物需要与食物同服达到更好的药效。
比如:口服降糖药阿卡波糖(拜糖平)通过在小肠上皮刷状缘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竞争α-糖苷酶,从而减少淀粉、糊精、双糖在小肠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因此,就餐时服用阿卡波糖能更好地发挥降糖效果。
餐前服药
有的患者会疑惑,餐前服药是指吃饭前多久开始服药啊?通常指吃饭前半小时左右吃药。
减少胃黏膜刺激:有些药物可以增进食欲以及保护胃黏膜,那么在餐前半小时左右服用,便可以发挥药效,促进胃肠蠕动,助消化。
比如多潘立酮(吗丁啉)、甲氧氯普胺片(胃复安)、铝碳酸镁(达喜)等。
提高药效:一些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比如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齐特(达美康)属于胰岛素促泌剂,主要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才能发挥作用,适合在餐前服用,当食物中的糖分解被吸收时,这类降糖药正好发挥作用
餐后服药
餐后服药通常是指吃饭后30分钟~1小时内。适用于餐后服药的药物多半有较强的刺激性。
比如治疗贫血的硫酸亚铁片对胃肠黏膜有刺激,必须于饭后服用,这时胃里充满食物,药物被稀释,不直接接触胃粘膜,减少了对胃粘膜刺激。有些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
再如器官移植后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激素抗排异,那么激素可以在餐后服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食物会促进这类药物的吸收,如脂溶性的维生素A,维生素B2等,有些助消化的药物也适合饭后服用,如多酶片。
除了以上与食物相关的服药术语,还有诸如“晨服”、“每天3次”等与时间相关的服药术语,今天也一并给大家介绍。
晨服
大部分的药物对于早晚是没有特别要求的,但是有的药物早上服用效果更好,如需要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早晨服药对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抑制较轻,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睡前服药
也有部分药物在晚上服用有更大的获益。如绝大多数的“他汀类”降脂药,由于胆固醇的合成最活跃的时间是晚上,所以绝大多数的“他汀”推荐在临睡前服用,以达到最大的降脂效果。
一些有抗组胺作用的“感冒药”或者抗过敏药等,考虑到这类药物会引起嗜睡的副作用,适合在晚上服用。
每天3次
严格意义来说,“每天3次”是指在一天24小时内服药3次,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应分别在早、中、晚三个时段内进行,并且每个时间段间隔8小时。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很难严格做到间隔8小时,若需要长期这样服药,可以设置闹钟、便签等提醒自己,尽量保证服药间隔均衡。
同理,“每天2次”也就是在24小时内间隔12小时服药。
但是,由于血糖和胃酸的高低与进食有关,所以降糖药和抗酸药一般跟着3餐走。
每周1次
有些药物,比如绝经后女性较常用的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阿伦膦酸钠,如果选择70mg/片的剂型,那么只需要每周服药1次便可。
“每周1次”也就是每隔7天服用1次,患者至少要保证在每周的同1天服药。
每周3次
有些皮下注射的药物,比如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常常是每周3次皮下注射。每周3次也要保持稳定的间隔,而不是一周随意的3天。患者可以周一、周三和周五使用或者周二、周四和周六使用。
看完以上,可能你已经看蒙了,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吃,没关系,吃药前记得看看说明书,有疑问请教专业的医生或药师。
吃药是门学问,我们一起修行。关注我们,更多精彩实用的药学干货等着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