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衡道丨笔记】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Tags: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浸润性乳腺上皮病变      作者:衡道病理 更新:2024-04-24

 定义: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位于乳腺导管内的良性肿瘤。以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结构,表面被覆腺上皮和肌上皮双层细胞为特征。

 分类:

Ⅰ型:

有清晰的树枝状乳头状结构,被覆单层或复层立方与柱状上皮细胞及肌上皮细胞,结构单一,又称为单纯型。又称中央型,常单发,多发生于中、大导管。

图片

图片

Ⅱ型:

乳头表面及导管被覆腺上皮细胞呈微乳头状、腺样、或实性旺炽性增生,充满乳头间隙,而且可伴有大汗腺化生增生及鳞状化生,因结构复杂,又称为复杂型。常多发,发生在TDLU。

图片

图片

 常用免疫组化标记物:

ER/PR:

导管上皮强弱不等阳性。

图片

CK5/6/CK14:

导管上皮斑驳阳性。

图片

P63/calponin/SMM-HC等:

肌上皮阳性。

图片

 导管内乳头状瘤常见陷阱:

1、导管内乳头状瘤伴胶原小球病:

图片

图片

图片

ER弱阳性

图片

GATA3(判断为原发肿瘤)

图片

CK5/6阳性

图片

S-100阳性

2、硬化性乳头状瘤(导管腺瘤)

图片

图片

图片

ER强弱不等阳性

图片

PR强弱不等阳性

图片

CK5/6斑驳阳性

图片

P63阳性

3、导管内乳头瘤伴梗死,上皮出现非典型性或鳞状化生

图片

图片

4、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导管内坏死

图片

图片

图片

P63阳性

图片

CK5/6斑驳阳性

图片

ER强弱不等阳性

5、浸润性乳腺上皮病变

浸润性上皮病的病理形态特征包括:

(1)导管上皮增生形成形状不规则的实性细胞巢及乳头状、腺管状或条索状结构,细胞核大小、形状不一,缺乏异型性;

(2)间质硬化,部分病例伴有间质细胞增生;

(3)增生的上皮细胞巢可伸入周围腺管或小叶之间,形成假浸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征:增生的上皮细胞ER、PR呈斑驳不一的阳性,高相对分子质量CK5/6和CK14阳性,同一病例中肌上皮标志物p63、SMMHC和Calponin在上皮细胞巢周围出现完整、不连续或完全缺失的染色特征,尤其病灶周边部更易出现肌上皮染色的缺失。浸润性上皮病最重要的鉴别诊断包括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原位癌、低级别腺鳞癌等。

鉴别诊断关键:

浸润性上皮病是一种重要的假浸润性病变,缺乏真正的细胞异型性、激素受体表达斑驳不一、表达高相对分子质量CK,肌上皮标志物从完整到部分甚至完全缺失等特征是其与浸润性癌及导管原位癌鉴别的关键。

分子特征:

研究结论:影响PI3K通路基因的体细胞突变在浸润性上皮病中非常普遍,提示这些病变可能是肿瘤而不是增生。浸润性上皮病的体细胞遗传改变与放射状瘢痕/CSLs相似,提示浸润性上皮病可能是这种病变的一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A.ER;图B.CK5/6

图片

图C.P63;图D.SMM-HC

图片

图G.CD117;图H.P63

注:本文关于浸润性乳腺上皮病变相关论述来自于部分论文荟萃,目前WHO没有纳入,结论尚待更多研究探讨。

总而言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不算困难,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通常就能够做出诊断,只需避免一些诊断陷阱即可。

来源:衡道病理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