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重磅文件出台,中医药要火了

Tags: 中医药   传承创新发展      作者:半夏 更新:2020-05-27

重磅文件出台,中医药大发展来了。

5月25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提到,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上海结合实际,提出一系列实施意见。

其中,有几项内容值得大家重点关注。

1.扩大中医药资源配置

根据《实施意见》,上海将完善中医药资源配置规划布局,例如:

建立健全以市级中医医疗机构为龙头,区级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体市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

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员配置。

加强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康复、护理、传染病等专业医疗机构中医科室建设。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具有特色优势的中医医疗机构,鼓励连锁经营。

以信息化支撑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药服务。

从上述文件来看,通过市-区-社区梯度支持的联动发展模式,上海将打造从大医院到基层全线打通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并且实现基层中医药服务全覆盖。这一举措,对中药用于治未病、慢病治疗、术后恢复调理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中药品种将迎来全新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环境。

事实上,自新冠疫情发生以后,让大家又一次重新认识了中医药,也更进一步接受中医药。

数据显示,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超过90%以上。

上海本次出台政策大力发展中医药,将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医疗体系中的价值和地位。

2.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意见》提到,上海将深化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包括:

支持中医药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共同探索教育改革,重构符合中医药学科知识规律的院校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

支持上海中医药大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

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并适当增加比重,提高临床类别医师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水平。

加强医教协同,推进中医药毕业后教育与专业学位衔接,完善以中医思维和临床诊疗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中医药毕业后教育培训模式。

探索建立中西医融合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中药产业技术技能人才。

看到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大家可能会联想到西医不能开中药的问题。

据人民日报此前报道,西医开中成药是中国医疗行业的独有现象,折射出患者临床用药的需求,更彰显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当西医束手无策时,中药却可能派上用场,这是中成药受西医青睐的重要原因。因此,七成左右的中成药是西医开的。

根据国家卫健委在2019年5月22日发布的《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执业(助理)医师共360.7万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仅57.5万人,占整个群体的15.9%。不少人认为,一旦限制非中医类别医生处方,中成药的销售将大受影响。

要解决中成药科学合理使用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扩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只有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起来,才能更好的让中医药在临床治疗、治未病、康复、养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我国的中药产业才能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轨道。

3.中医药,两会代表委员有话说

2020年两会已经拉开序幕。关于中医药发展的问题,有不少两会代表、委员已经发声,以下是部分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

实践证明,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可以发挥而且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可以用中国的办法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要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将中医全日制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培养中医药经典理论扎实、临床实践丰富、西医学与传统知识兼备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同时,中医全程深度参与传染病防治需要临床科研一体化的平台作为支撑,建议及时建设相关医疗研究平台。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设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医院和研究所、P3实验室等防治机构。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中医药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形成统一指挥、专长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面向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和物资保障需求,完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在相关应急预案中增加中医药内容。配备中医常用药物、器械等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保障。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责任,建立相应状况的直报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扬子江药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镜人:

这几年,中药新药上市青黄不接,2015年至2019年,全国获批上市的中药新药总数仅有14个。无论是在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基本医疗领域,还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中,具有我国独特原创优势的中药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推动中医药特色领域创新,突出中医药临床价值优势新药开发,首先需要制订合理措施,鼓励企业、科研单位,充分挖掘具有中医药临床的优势病种,研发具有临床价值的新品。其次,应当扶持、鼓励企业开展已有产品对新适应症、新适用人群研究,使已有中药在快速应对重大疾病的治疗需求中发挥突出的作用。再者,应制订合理的政策,大力扶持具有临床价值优势、安全有效的中医院内制剂开发。最后,要大力保护中医药传统产品与传统工艺。

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耿福能:

中医药产业链已涉及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产业,从第一产业的药物栽培、种植;第二产业的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制造;第三产业的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咨询等,第四产业的用户体验,都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发展趋势。对于如何更进一步构建中医药现代产业体系,他也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大力发展中药材基地建设,建立药材追溯体系,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二是建立依据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新药研发体系;三是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四是鼓励医保报销中医药产品。

全国人大代表、以岭药业总经理吴相君:

中医药治疗在慢性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介入可发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不同作用效应,节省大量医疗资源与费用。我国已经有一批经过循证医学研究证实疗效确切的现代中药,可以在慢性病不同阶段介入使用,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恶化率、致残率、致死率。发挥中医药“治本病,防未病”的临床优势。

但目前其在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充分:一是“治未病”理念在广大城乡居民中还不够普及,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二是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早期干预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中医药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中医人员只占全国卫生人员总数的15.9%,中医类医疗机构只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6.09%,两者比例过低限制了中医药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

建议大力开展中医“治未病”理念教育。此外,建议筛选一批经过循证医学研究证实治疗慢性病疗效确切的现代中药,作为各级医疗机构的必备药品和相应疾病治疗的一线药物,一旦确定慢性病诊断,及时用中医药进行干预。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河北省委主委张妹芝:

对中医药而言,目前最紧迫的是要坚持中医思维,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把疗效作为根本衡量标准,加紧制定“我主人随”的发展战略,把中医药的评价标准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加快推进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改革,让师承教育和自学成才的中医爱好者能够脱颖而出,不拘一格培养爱中医、懂中医的铁杆中医,重塑中华医魂。中医药科研应走出实验室,建议相关部委多安排临床研究,特别是让中医及时参与急性传染病防治工作。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做好中药药效评价技术与方法研究,改变简单用西药标准衡量中药药效的状况。全面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并加强中医全科医生培养。对疗效明显、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的中医非药物疗法,应作为辅助医疗手段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庹勤慧:

目前,学校中医基础课教师往往是年轻教师,有的从不上临床,有的偶尔接触,基本谈不上什么像样的临床经验。具备深厚中医基本功底和传统文化素养的师资,是少之又少。我国临床实用课教师也大多来源于以医院病房工作为主的中青年医生群体,这些医生在临床诊治时多是中西结合,有的甚至本身缺乏对中医的认同。

建议国家层面应尽快完善中医药高校人才评价体系,需要发挥高年制师资(或高年制名师、名医)优势。加强(授课)中青年教师中医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来源:赛柏蓝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