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巨大冠状动脉瘤合并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一例

Tags: 巨大   冠状动脉瘤   慢性   完全   闭塞   病变      作者:魏远廷 宋开友 李明 更新:2019-07-27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6 岁,因“反复胸闷 3 年余”于 2018 年 5 月 8日入院。患者于 2015 年 3 月底开始反复出现阵发性胸骨后憋闷不适,每次持续约 5 ~ 10 min,可自行缓解,发作频率3 次/周至 2 次/d 不等,多在劳累后出现,偶在夜间睡眠中出院心内科门诊,以“稳定性心绞痛”收入院。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烟酒史,无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

入院查体: 体温 36. 7℃,心率 78 次/min,呼吸 18 次/min,血 压 125 /71 mmHg。神志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查心电图正常( 图 1) ; 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各室壁运动幅度可; 二尖瓣少量反流; 左房直径 35 mm,左室直径 50 mm,左室射血分数 58% ; 实验室检查: 总胆固醇5. 23 mmol /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 9 mmol /L,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沉、心肌损伤标记物、糖化血红蛋白、甲状腺功能、凝血功能、感染筛查、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C 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 O、抗核抗体谱均未见异常。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 0. 1 g /d +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75 mg /d 双联抗血小板,瑞舒伐他汀钙10 mg /d调脂稳定斑块等治疗。入院后第 3 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见前降支近段巨大冠状动脉瘤,中远段完全闭塞,回旋支近段及远段血管瘤样扩张,右冠状动脉细小,未见明显狭窄,前降支远段由右冠侧支供血( 图 2) 。考虑患者病变复杂,建议患者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但患者拒绝手术干预,继续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出院。出院后电话随访,临床症状好转。





2 讨论

冠状动脉瘤是指超过相邻正常血管直径 1. 5 ~ 2 倍的冠状动脉扩张,临床发生率约为 1. 5% ~ 5% ,男性多见,好发于右冠状动脉,其次是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和左主干。而巨大动脉瘤较为罕见,临床发生率约为 0. 02% ~ 0. 2% 。目前关于巨大动脉瘤尚无确切定义,在医学文献中血管直径大于 20、40、50 mm 或 4 倍的正常参考血管直径的冠状动脉瘤都可被认为是巨大冠状动脉瘤[2]。冠状动脉瘤的最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他病因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川崎病、马凡综合征、Ehlers-Danlos 综合征、Takayasu 动脉炎、结节性动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炎、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和医源性损伤等。据国外有关病例报告统计,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动脉瘤发生率约为 3. 9% ,直接旋磨术后为 10% ,支架置入术后为 3. 5% ~ 5%。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幼儿时无川崎病病史,亦无多发性大动脉炎、先天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医源性损伤等病史。但患者血脂代谢障碍,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局部炎性反应,导致细胞基质内调节细胞生长、凋亡、迁移的介质合成或激活,如果该过程延伸到血管中膜,则破坏中层胶原蛋白和内外膜弹力蛋白,从而导致冠状动脉重构。重构的血管壁对血管腔内压力及应力的耐受性降低,使血管扩张形成冠状动脉瘤。因此,考虑本例患者巨大冠状动脉瘤可能与长期冠状动脉硬化有关。

大多数冠状动脉瘤是无症状的,但一些患者可表现为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瘘管形成、心包积血、心包压塞、周围结构受压或充血性心力衰竭,而表现为慢性完全闭塞较为罕见。目前冠状动脉造影仍是诊断冠状动脉瘤的金标准。由于临床上冠状动脉瘤较为罕见,目前标准治疗措施尚未建立。手术方法包括动脉瘤结扎和( 或) 切除联合冠动脉旁路移植术及覆膜支架置入。据国外文献统计,在49 年内报告的 28 例成人冠状动脉瘤中大多数( 68% ) 通过动脉瘤结扎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 95% 的患者预后良好。保守治疗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对于巨大冠状动脉瘤,手术治疗通常被认为是首选治疗方法; 而对于直径大于 5 mm 但小于 10 mm 的冠状动脉瘤置入覆膜支架也是合理的。

本例患者前降支的巨大冠状动脉瘤合并慢性完全闭塞较为罕见,动脉瘤自发性破裂的风险很高,因病变较为复杂,未进行介入干预,但进一步外科治疗值得考虑。

原始出处:

魏远廷,宋开友,李明,魏延津.巨大冠状动脉瘤合并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一例[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24(02):176-177.

来源:中国心血管杂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