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全球猴痘被成功遏制,流行趋势明显减缓

Tags: 猴痘   猴痘病毒   猴痘疫苗      作者:MedSci原创 更新:2022-09-30

猴痘属于地方性流行的传染病。既往人类猴痘病例主要发生在西非和中非,其中以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病率最高。近年来,非流行国家报告的病例多有非洲旅行史。

今年5月初,英国首先报告没有去过猴痘流行的非洲国家的猴痘病例。一些欧美国家相继报告猴痘病例,多没有非洲疫区旅行史。目前,全球已报告6万8千多例猴痘病例,主要集中在既往无猴痘流行的欧洲和北美地区。

今年7月,世卫组织宣布猴痘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卫组织向全球发出的最高等级的公共卫生警报。9月16日,重庆市确诊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这是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另外,中国台湾输入3例,中国香港输入性1例。

一、美国是全球猴痘“大国”

目前全球猴痘共68,017例,其中美国高达25612例,其次是巴西和西班牙,均超过7000例。

不过,美国主要的采取的措施是对高危人群接种猴痘疫苗JYNNEOS。而且由于高危人群众多,从上个月起,美国卫生部早前批准,将原本1剂供1人接种的疫苗,变为5剂打给5个人。新的接种操作由肌肉内注射改为采用皮肤下注射,且不深入人体组织。联邦官员们认为这种接种法“能够产生相似的免疫水平”。

治疗方面,美国主要采用TPOXX (tecovirimat) 进行治疗,不过,目前也仅3628例病人处方了TPOXX这个药物。

从目前效果来看,美国猴痘病例在8月下旬达到顶峰,此后迅速下降。从图中可以看出,猴痘应该处于相对遏制状态,每周新增的病人低于1000例,预计随着疫苗接种的增加,病例会进一步下降。

目前欧洲多国、以色列等也开展猴痘疫苗的接种工作。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9月21日表示,高风险群组接种猴痘疫苗计划将于10月5日展开。中国香港此前已经确认采购了“第三代疫苗”预防猴痘感染,首批疫苗已经抵达。高危人群将接种两剂猴痘疫苗,不过针对此前已经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仅需接种一剂。

同时,从欧洲来看,起初是西班牙发生较多的病例,从目前来看,也趋缓。巴西的猴痘尚处于增长过程中。

二、猴痘病毒是什么?

猴痘病毒(MPXV)归类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为DNA病毒,是对人类致病的4种正痘病毒属之一,另外3种是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对热敏感,加热至56℃ 30分钟或60℃ 10分钟可灭活。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对次氯酸钠、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

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三、猴痘疫苗

世卫组织官网信息显示,“第一代疫苗”是指使用“牛痘病毒”制成的天花疫苗,“第二代疫苗”是指改良的天花疫苗acam2000,而Jynneos疫苗是目前唯一获批的针对猴痘的疫苗,因此也被称为“第三代疫苗”。这款疫苗在欧洲称为Imvanex,在加拿大称为Imvamune。Jynneos由Bavarian Nordic开发的天花和猴痘疫苗。2013年,该疫苗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并于2019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是欧美唯一获批的猴痘疫苗。

在“第三代疫苗”之后,目前正在研发的采用现代生物学技术的新型猴痘疫苗,将成为下一代的猴痘疫苗,如mrna猴痘疫苗、腺病毒载体猴痘疫苗或重组蛋白猴痘疫苗。

最近发表在《新兴传染病》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已经接种了天花疫苗的人也会感染猴痘病毒。美国马迪根陆军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日前报告了一例8年前接种了acam2000天花疫苗的猴痘感染者,一名34岁的男性。该男子于2014年3月接种acam2000天花疫苗,并于最近一波猴痘疫情中感染。

丹麦制造基地的产能已经达到猴痘爆发前的两倍,其位于哥本哈根北部的散装工厂现已可以每年生产3000万剂Jynneos疫苗。Jynneos疫苗最新研究表明,通过皮下接种,可以大幅减少接种剂量。如果改为皮下接种,可以满足1.5亿人份接种的需求。

目前美国经统计,截止2022年9月27日,全美共接种803,596剂疫苗。主要接种为美国白人和西班牙裔。接种人群中,绝大多数均为男性接种。

来源:MedSci原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