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隐翅虫致皮炎的特点与防治

Tags: 隐翅虫   皮炎      作者:海龙话皮 更新:2024-03-31

隐翅虫皮炎是由隐翅虫体内携带的强酸性毒液从被拍打揉碎的虫体释放流出腐蚀污染人体局部皮肤,致皮肤损伤、过敏反应和合并感染,甚至出现全 身炎性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图片

隐翅虫与致病机理

隐翅虫:

隐翅虫俗称“影子虫”,体型小,一般不到3mm,最大的也就是3cm左右,呈细长,两侧平行。头大前伸,略微下弯,黑色。胸部有鞘 翅,短而厚,长约等于宽,后翅发达;有足3 对,短粗。腹部外露7节,各节可上下灵活弯曲,腹尾呈黑色,前胸、腹部及足为橘黄色,形似大蚂蚁。

致病机理:

毒隐翅虫体内携带一种强酸性(pH 1-2)毒液,当毒隐翅虫停落在人体暴露皮肤上爬行,自感局部皮肤不适、瘙痒或刺痛,会有意识 或无意识地拍打,隐翅虫被拍击破或被揉碎,使强酸性毒液从击伤或破裂的虫体内流出腐蚀污染皮肤,即可引起局部皮肤急性过敏性炎性反应,如瘙痒、灼热疼痛、红斑和水疱。皮损严重者常合并感染,会引发水肿、脓疱和糜烂。酸性毒液一旦由皮肤进入体内,疼痛剧烈,可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和淋巴结肿大等全身反应。

图片

临床特点与分型

临床特点:

潜伏期: 长短不一,短者仅几小时出现临床症状,长者在数月后发病,一般在7~14d。

图片

主要表现:轻者人体出现局部灼热性痒感和灼热疼痛;重者会引发水肿性红斑和水疱,若诊治不及时、处理不当或因瘙痒而抓破皮肤就会合并感染,常出现发热、头疼、恶心、皮损附近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炎性症状,一少部分患者会产生脓疱;严重者皮损部位会发生糜烂等症状,临床治愈后会留有色素沉着或浅表瘢痕。

图片

临床分型:根据皮肤损伤特征,可分为条索型、片状型、点状型和混合型。条索型:皮肤损伤形成线状、索状和条状等,统称条索型;片状型:皮肤损伤形成不规则和大小不等的一片,或多片状,称之片状型;点状型:皮损多为点状,或多个点状,或密集排列的点状,称之点状型。混合型:出现点状与片状,或条索状、点状和片状混合皮肤损伤现象,称之混合型。也有学者根据皮肤损伤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

防治

预防措施:

(1)宣传教育:通过电视、媒体和板报等各种方式,加强对隐翅虫皮炎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个人的防护意识。(2)减少接触:隐翅虫白天常栖息于草丛或树林等阴暗处,人若长时间在草丛、树林间和林区作业时,应注意被惊扰的隐翅虫飞落到人体皮肤,尤其要减少在夜间灯光下去草丛间、树林间散步与纳凉,降低人与隐翅虫接触的频率。(3)控制孳生:定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持环境与室内卫生,清除营区和住宅周围的杂草、垃圾,杜绝隐翅虫幼虫的孳生。(4)杜绝入室:隐翅虫趋光性很强,夜间常趋光入室,应安装纱门纱窗和挂蚊帐是有效防止隐翅虫的入室与对人的侵害。(5)禁忌拍打揉捏虫体:隐翅虫虽然全身携带毒液,但毒液主要是在虫体体内,只要虫体内毒液不要大量释放,其感染是轻微的,所以当隐翅虫附着于人体暴露皮肤时,禁忌用手拍打揉捏,最好及时用嘴吹掉或用器具拨落,是降低发病和控制重症发病的最有效方法。(6)驱避虫体:室外作业或夜间外出活动时,在颈部和四肢等暴露部位涂抹驱避剂,也是减少隐翅虫侵害人体的有效方法。(7)杀虫灭虫:室内滞留喷洒和室外可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杀虫剂,是消灭隐翅虫成虫的快速有效方法。 

临床治疗:

局部皮肤处理:属酸性毒物腐蚀污染局部皮肤,应用生理盐水清洗或碱性溶液冲洗,可缓解局部过敏症状; 清洗后可选用炉甘石洗剂、青鹏软膏、氧化锌糊剂等,或皮炎平、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软膏涂抹患处,均可减轻过敏症状,可避免抓挠引起继发感染;红肿明显或有糜烂面,可用1∶5000高锰酸钾冷湿敷。若出现脓疱,可应用莫匹罗星乳膏或10%的硫磺糊剂涂抹为宜。

抗过敏治疗:可选用扑尔敏、盐酸西替利嗪片、地氯雷他定片、盐酸司他斯汀片等口服药物。

抗生素治疗:局部皮肤若有继发感染,可选用头孢呋辛酯片、罗红霉素胶囊、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口服治疗。

参考文献:

1.张秀芬,王凤玲,王延明等.隐翅虫致皮炎的特点与防治[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24,30(1) : 96-97.

2.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8版[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99.

3.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M].南京: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685 -686.

4.其他文献(略)。

来源:海龙话皮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