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CDS2018:糖尿病肾脏病诊治的新靶点——肾小管上皮细胞

Tags: 糖尿病   糖尿病肾脏病   肾小管上皮细胞   治疗靶点      作者: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更新:2018-12-02

糖尿病所致的肾损害并不仅仅局限于肾小球,肾小管上皮细胞在糖尿病肾脏病(DKD)的早期和进展期均发挥了关键作用。2018年11月30日,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二次全国学术会议(CDS2018)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薛耀明教授从DKD防治的严峻形势入手,介绍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在DKD发病中的重要性以及肾小管上皮细胞作为DKD治疗新靶点的最新研究进展。

DKD的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DKD发病趋势逐年上升,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肾病患病率已高达30%~50%。不容乐观的是,DKD是糖尿病难以控制的并发症,近30年患病风险的改善不如其他并发症。此外,DKD危害巨大,终末期肾病合并糖尿病的死亡风险非常高。另外,DKD还会带来沉重的卫生经济学负担,且随着其进展,上述负担会显著加重。因此,DKD的防治形势非常严峻。

肾小管损伤可能是DKD的“驱动力”

典型的DKD病程主要基于肾小球理论而提出,但传统的肾小球中心理论代表性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只有一部分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进一步进展为临床肾病,而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以维持或逆转;另一方面,2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中严重肾小管病变的占比高于典型肾小球结构改变,提示肾小管损伤也是DKD的重要病理改变。从相关研究结果来看,肾小管损伤可能才是DKD的驱动力,驱动了DKD进展。

DKD时,肾小管肥大及肾小管缺氧,球管反馈异常、肾小管吸收功能损伤导致蛋白尿、肾小管释放趋化及炎症因子促进肾间质损伤、肾小管间质转分化促进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逆向影响肾小球。与“肾小球中心学说”相比,“肾小管中心学说”可能能够更好地解释DKD的发生和发展。

肾小管上皮细胞作为DKD诊断标志物

2015年《中国成人糖尿病肾脏病临床诊断的专家共识》推荐将肾小管受累加入DKD的评估。肾小管受累及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如KIM-1等均可预测DKD进展。其中,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可作为DKD诊断及疾病进展的重要分子标志。此外,有研究提示,尿液外泌体/miRNA也可用作DKD早期诊断的标志物。

肾小管上皮细胞是DKD治疗的新靶点

肾小管上皮细胞在DKD进展及肾脏纤维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望成为DKD防治的新靶点。针对DKD,可通过降糖、降压、降脂及降低蛋白尿减少肾小管损伤,还可通过抗纤维化及抗炎治疗减轻肾脏纤维化及肾脏炎症。相关研究发现,SGLT2抑制剂可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减轻肾小管肥大及肾脏高滤过,发挥肾脏保护作用;GLP-1受体激动剂可改善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及肾脏纤维化。另外研究发现,定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Klotho有望成为DKD治疗的新靶点。

来源:国际糖尿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