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为何一胖就容易喘?于化鹏教授讲述肥胖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与治疗:CTS 2019

Tags: CTS   2019   于化鹏教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      作者:hosttest 更新:2019-09-07

研究显示,肥胖使哮喘风险增加2.5倍。在9月7号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于化鹏教授主任做了专题报道,详细讲述了肥胖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与治疗,在此小编整理与大家分享。



肥胖是哮喘主要危险因素,由于体内脂肪过多,容易导致代谢综合征,使得肥胖受试者患哮喘的风险增加。近年来肥胖性哮喘发病率急剧增加,并且肥胖会增加哮喘患者疾病严重程度,
损害疗效,使得哮喘难以控制。

肥胖性哮喘常见于非特应性哮喘,也有报道肥胖本身与特应性有关。肥胖性哮喘不是一种表型,至少会分为两种不同亚型。



肥胖相关性哮喘两种不同亚型比较:



肥胖性哮喘可能影响因素

一.饮食与营养
1. 饮食习惯改变,全球肥胖是重要原因。肥胖是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之间不平衡的结果。
2. 肥胖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可引起免疫系统低度激活,
3. 某些微量营养参与肥胖与哮喘之间关联。
西式饮食大量精制谷物、加工红肉和甜点,含高饱和脂肪酸,低纤维和低抗氧化剂,果糖含糖量高。西方饮食已被证明与哮喘急性发作增加相关。流行病学显示,西方膳食模式增加儿童哮喘风险。儿童快餐摄入量增加与哮喘急性发作增加相关。致胖饮食实际上是炎症性饮食,致胖饮食有助于哮喘发生和发展。


饮食类型对全身及气道的影响

--饱和脂肪酸:高脂肪酸通过储存TG,充当体内缓冲,持续营养过载和胰岛素抵抗,抗脂肪分解激素抑制,存储游离脂肪酸再酯化受损,高水平饱和游离脂肪酸诱导炎症反应。
--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是可溶性纤维被结肠中共生细菌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盐类,丙酸盐可进入体内,与哮喘有关。并且可能被证明是膳食纤维与炎症之间的联系。
--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分为ω-3和ω-6不饱和脂肪酸。西式ω-6型增加,ω-3型减少。减少ω-6/ω-3比例在炎症中保护作用。ω-3脂肪酸与哮喘发病低有关,ω-6脂肪酸与儿童哮喘发病有关。

二.肠道菌群
?母亲粪便和引导菌群在婴儿消化道定植,肠道菌群变化发生在出生前三年,然后逐渐接近成人菌群;
?成人肠道菌群稳定,随饮食或抗生素暴露影响而波动;
?肥胖、清瘦人群的细菌多样性、拟杆菌/厚壁菌比率下降,潜在促炎性变形菌增加。一项关于严重哮喘患者支气管刷检研究,BMI与气道菌群变化与肺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有关。
?饮食变化可导致肠道菌群改变,影响过敏性气道疾病发展。


饮食、肠道微生物群和过敏反应之间的关系

三.代谢功能紊乱
?代谢失调如肥胖在哮喘中起重要作用。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可通过上皮损伤和气道平滑肌增生促进AHR和重塑。
?一项中国台湾地区,国民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进行了为期11年(2001-2011)回顾性队列研究,1332例同时患有哮喘和糖尿病,444例(33.3%)是二甲双胍使用者。与非使用者相比,二甲双胍使用者哮喘相关住院风险(OR=0.21, 95%CI: 0.07-0.63)和哮喘急性发作风险(OR=0.39, 95%CI: 0.19-0.79)较低。报道哮喘患者的哮喘预后与使用有关。
?肥胖相关低度炎症起源于脂肪组织,能够分泌多种白介素和脂肪因子,如瘦素、脂联素,影响肥胖先关的气道炎症。
?线粒体障碍是胰岛素抵抗和肥胖早期病理生理事件,线粒体水平上存在导致肥胖或哮喘病理学分子途径交叉点。线粒体障碍涉及从表观遗传到炎症各个过程。



?脂肪炎症:脂肪M从活化M2转变为经典活化M1,分泌TNF-α、IF-1β、IL-6,促进炎症和胰岛素抵抗。
?肥胖使CD4细胞向Th1极化,与顽固性哮喘及肺功能异常有关。



五.遗传组学与肥胖哮喘
哮喘和肥胖都受遗传影响。候选基因报告了23000名儿童和成人哮喘和BMI相关全基因,如PRKCA,LEP和ADRB3,得出BMI相关的报告基因DENND1B与哮喘儿童具有较强相关性。

肥胖性哮喘可能治疗机制

肥胖不仅是一种过量状态,而与饮食、肠道菌群、全身和细胞代谢及免疫功能变化相关的复杂综合症。肥胖性哮喘是复杂、多因素,潜在机制包括共同遗传成分,饮食和营养因素,肠道菌群改变、全身性炎症、代谢异常。

有助于肥胖哮喘的潜在治疗药物


总结

综上所述,肥胖使哮喘风险增加2.5倍,但与过敏无关,体力活动减少是最可能肥胖性相关哮喘机制。肥胖对FEV1和FVC影响较小而FEV1/FVC不变,特别降低ERV致潮气量降低。肥胖是不同类型哮喘炎症,痰中更多N细胞、少Eos。针对胰岛素抵抗治疗尤其是合并糖尿病,可能有益于肥胖哮喘;尽量避免全身皮质类固醇,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将来精准医学可能在肥胖性哮喘治疗中取得进展。

来源:MedSci原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