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亚健康”还是“不健康”?

Tags: 全球疾病负担      作者:蔡晓峰 更新:2015-06-15

最近,著名科普网站果壳网的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头条文章《揭秘保健品骗局:你还要被“亚健康”忽悠多久?》。这篇文章指出,“世界卫生组织都没对亚健康做出明确定义,根本就不可能去做个亚健康状况调查;而中国居民的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也没有亚健康的字眼”,所以坊间流传的“百分之六七十的国人(或者地球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个说法没有依据。但是,6月7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世界上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人可以称得上完全健康,剩下的多多少少都有点健康问题。这下,果壳网是不是被权威的《柳叶刀》杂志打脸了呢?

如果你这样想,那你就错了。

发表于《柳叶刀》的这项研究显示,全世界只有4.3%的人没有疾病或外伤的后遗症,也就是说其余95.7%的人都有至少一种疾病或外伤的后遗症。这95.7%的人,你说我们(对,是我们,因为这95.7%很可能包括你,也包括我)是属于健康、亚健康,还是不健康呢?

在回答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亚健康。“亚健康”这个词与之对应的英文词汇为“subhealth”或“suboptimal health”,但在英文医学文献中很少见,即使有也都是一些中国学者在用。据称是一位叫王育学的人最早提出了“亚健康理论”,把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灰色状态”称为亚健康。但关于亚健康的描述普遍都比较模糊,有些数据根本查不到出处,很可能是杜撰的。

事实上,“亚健康”、“排毒”之类杜撰出来的养生概念由于缺乏证据和数据支持,一方面流于空泛,缺乏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容易为一些商家或骗子用来牟利。而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宣传,也使得缺乏科学素养的群众更加容易受骗上当。亚健康的理论缺乏证据支持,纠正亚健康的方法也缺乏证据支持,但由于保健品市场缺乏监管,部分商家和媒体缺乏责任感,民众缺乏科学素养,使得这些缺乏证据支持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了敛财的好工具。因服用所谓“排毒”、“改善亚健康”的保健品而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事例屡有发生。

要说“亚健康”空泛吧,还真有人总结出了所谓“亚健康的10大典型症状”:心病不安,惊悸少眠;汗出津津,经常感冒;舌赤苔垢,口苦便燥;面色有滞,目围灰暗;四肢发胀,目下卧蚕;指甲成像,变化异常;潮前胸胀,乳生结节;口吐黏物,呃逆胀满;体温异常,倦怠无力;视力模糊,头胀头疼。但是,这些“亚健康”的典型症状中,有些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有些则已经是疾病的症状了。如果把什么都一把抓到“亚健康”这个筐里,轻则没事找事,自己给自己吃药;重则延误病情,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所以说,如果你觉得身体不舒服,不要给自己戴上“亚健康”的帽子,而是要到医院里去检查,找到病因,有病治病。

也许有人要说,我确实觉得身体不舒服,但是到医院里就是查不出什么病来,这不就是亚健康吗?很遗憾,仍然不能称之为亚健康。这种情况,有可能是有些疾病现有的医学手段检查不出来;或者是一些疾病的前期或早期,还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再或者是一些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本文开头介绍的《柳叶刀》那篇论文指出,全球范围内患病率最高的8种疾病包括:无疼痛的龋齿、紧张性头痛、缺铁性贫血、年龄相关的失聪、无症状生殖器疱疹、偏头痛、肠蛔虫病和G6PD缺乏症性状。而引起长期健康状况不佳的主要问题包括:腰背疼痛、抑郁、缺铁性贫血、颈部疼痛和年龄相关的失聪。可以看出,这些疾病往往都很隐蔽,临床表现不典型,它们会让你感到不舒服,但你却可能不认为这是病。

已故著名公共卫生专家黄建始教授认为,像“亚健康”这种没有获得世界主流认可的理论,可以在学术界内部讨论。但是由于它本身不能指导日常生活或临床工作,反而沦为保健品商家骗人钱财的工具,所以在现有国情下,不应该把亚健康当作一个科学概念向大众传播。相反,我们应该向大众传播正确的、有确切证据支持的防病治病理念和方法,这才是医学工作者和媒体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01 acute and chronic diseases and injuries in 188 countries, 199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The Lancet, Published Online: 07 June 2015.

来源:MedSci原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