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躯干棕色斑点逐渐增多 竟是少见遗传病

Tags: 躯干   棕色   斑点   增多   少见   遗传病      作者:赵俊英 王增芳 更新:2018-10-23

26岁女性,2年来躯干出现较多棕色、褐色斑点及隆起性皮疹,逐渐增多,近来发展较快,无自觉症状。曾在外院诊断为“扁平疣”,经对症治疗无效。有家族史。最终确诊为一种少见的遗传相关性疾病,大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

病历摘要

患者,女,26岁,工程师。

主诉:躯干棕色斑点2年,无自觉症状。

现病史:2年来躯干出现较多棕色、褐色斑点及隆起性皮疹,逐渐增多,近来发展较快,无自觉症状。曾在外院诊断为“扁平疣”,经对症治疗无效。

既往史、家族史:双侧副乳。其母有同样疾病。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良好,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系统检查无特殊。

专科情况:躯干、四肢较多高粱米粒大小棕色或褐色扁平丘疹。分布较对称,掌跖无角化(图1-1-1)。

图1-1-1 躯干高粱米粒大小棕色或褐色扁平丘疹

辅助检查

病理描述:表皮过度角化,棘层肥厚,颗粒层和棘层细胞空泡形成,以至形成网篮状,细胞质虽完全融解呈空泡化,但核仍存在,无角化不良细胞(图1-1-2,图1-1-3)。

图1-1-2 表皮过度角化,棘层肥厚

图1-1-3 表皮过度角化,棘层肥厚,颗粒层和棘层细胞空泡形成

讨论目的

该患者曾在外院诊断为“扁平疣”,经对症治疗无效。来会诊中心目的为明确诊断并提供治疗方案。

讨论内容

该患者为青年女性,病史2年,有家族史。皮损部位为躯干部,皮损泛发,对称分布。查体:躯干、四肢较多高粱米粒大小棕色或褐色扁平丘疹。分布较对称,掌跖无角化。根据慢性病程,有家族史,皮损分布广泛,表现为“扁平疣”样损害及病理检查,确诊为“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疣状表皮发育不良(epidermodysplasia verruciformis,EV)由Lewandowsky及Lutz于1922年首先报道,为全身泛发性扁平疣样、花斑癣样或脂溢性角化样皮损,常伴有掌跖角化、指甲变形、雀斑状痣及智力发育迟缓等症状。本病须与以下疾病鉴别。

1.扁平疣

主要侵犯青少年,与HPV病毒感染有关。好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皮肤。皮损表现为扁平丘疹,数目众多,可互相融合。偶可沿抓痕分布排列成条状。

2.扁平苔藓

瘙痒剧烈,为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常见口腔黏膜损害。有的皮损表面可见Wickham纹。病理检查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楔形增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上部带状淋巴细胞浸润。

3.疣状肢端角化症

多在出生时或儿童期发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好发于手背、足背、肘、膝等处,皮损表现为扁平疣状丘疹,掌跖部弥漫角化性小丘疹及点状裂隙。病理检查表皮中无空泡细胞。

最终诊断:疣状表皮发育不良。

治疗经过

生薏米60g,木贼草10g,白蒺藜9g,马齿苋60g,败酱草30g,板蓝根15g,紫草3g,丹参15g。水煎口服,每日两次,服用一次洗一次。

0.1%维A酸乳膏外用。

讨 论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是一种少见的遗传相关性疾病,大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个别家族中有性联遗传的报道。其发病与某些类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有关,根据本病能自体和异体接种及电镜检查发现其损害细胞的核内含有乳头瘤病毒颗粒,证实本病是一种泛发性疣。目前在皮损中已检测到HPV1、2、3、4、5、7、8、9、10、12、14、15、17、18、19、20、21、22、23、24、25、38、46、47、50型,其中3、5、8为主要型别。人乳头瘤病毒作为病原体是在1978年首先描述的,迄今已知至少17种异型,其中90%以上的恶变皮损中发现HPV-5、HPV-8、HPV-47病毒感染,HPV-5是最常见的型别。近年报道的易感非等位基因位于第17条染色体长臂的2区末端1~4带及第2条染色体短臂2 区5带,原因与EVER1和EVER2基因突变有关。目前对本病的治疗仍存在一定困难。肌内注射或皮损内注射干扰素及口服维A酸类药物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来源:专家会诊中心病例讨论精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