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介入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脾功能亢进一例

Tags: 介入   肝豆状核变性   脾功能亢进      作者:纪坤 李臻 李鑫 更新:2019-05-27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s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病率低,属罕见病。WD导致体内过多的铜沉积于肝脏、大脑、角膜、肾脏等部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漏诊。累及肝脏时可引起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脾功能亢进(脾亢),继发消化道出血。现对我科介入诊治的1例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脾亢患者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为临床提供借鉴。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8岁,于2018年3月10日以“肝豆状核变性确诊11年余,血小板减少9月余”为主诉入院。患者1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呛咳、言语含糊、四肢运动失调,至上级医院就诊,完善检查发现铜代谢异常、角膜色素(Kayser-Fleischerring,K-F)环(+),进一步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予以青霉胺口服,症状好转。9月余前自觉症状加重,超声检查示肝硬化、脾大,血常规示血细胞三系降低。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左侧肢体僵硬、言语含糊不清、角膜K-F环(+)。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1×109/L,红细胞3.42×1012/L,血红蛋白107g/L,血小板28×109/L;肝肾功能及尿常规无明显异常。行腹部CT平扫、增强检查提示: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脾门及其周围见明显曲张静脉血管影,多发脾动脉瘤(图1~3)。经术前讨论,脾亢、血小板低下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大,决定行“超选择性脾动脉造影并部分栓塞术”。

2.介入手术

患者仰卧于DSA检查台,心电监护、吸氧、消毒铺巾、局麻,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5F鞘管,引入5FRH导管及水膜导丝,二者配合进入腹腔干造影,显示脾动脉增粗、迂曲、扩张。导丝、导管配合进入脾动脉,高压造影显示脾动脉分支增粗、迂曲,并多发串珠样动脉瘤,符合门脉高压、脾亢的临床表现(图4)。给予规格350~560μm明胶海绵微粒栓塞,造影复查栓塞满意,栓塞面积约50%~60%(图5)。术毕,缝合穿刺点、包扎。患者安返病房。



术后对症处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动态监测其外周血象示血细胞三系逐渐升高,至术后第7天,查白细胞5.29×109/L、红细胞3.73×1012/L、血红蛋白114g/L、血小板44×109/L。

3.讨论 

5~35岁是WD的高发年龄,K-F环是其最重要的体征。WD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及24h尿铜升高、K-F环阳性等。为了最大程度减少误诊及漏诊,欧洲肝病学术年会推荐使用WD诊断积分系统进行诊断。

门静脉高压、脾亢是WD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脾亢可导致血细胞减少,继发贫血、感染及出血倾向等。而驱铜药物青霉胺、二巯基丁二酸钠等因具有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加速减少,迫使患者终止驱铜治疗,严重者可因并发暴发性肝衰竭、消化道出血而死亡。影像学可明确诊断脾大,同时可显示伴随的脾动脉瘤。

脾动脉瘤一般为单发,常见于血管壁退变、门脉高压、动脉硬化和妊娠等,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4倍。本例患者脾动脉瘤为多发,因门脉高压时脾静脉压力明显增加,同时脾脏静脉窦扩张及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脾动脉压力增高,血管薄弱处出现囊性扩张以至形成动脉瘤。

目前WD并发脾亢的非内科治疗方法包括肝移植、外科脾切除术、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splenicembolization,PSE)。由于肝源稀缺、费用较高,只有不到10%的患者可行肝移植术,多数行外科脾切除术。但WD患者脾切除后存在神经症状迅速恶化、诱发肝昏迷甚至死亡的危险,且患者免疫功能会有一定程度降低,尤其是儿童在脾脏切除后容易发生严重感染。此外,门静脉血栓形成也是脾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治疗棘手,且漏诊、误诊率高。目前一般不再积极提倡脾切除术治疗该疾病。 

自1973年Maddison首次应用PSE治疗脾亢以来,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PSE通过超选择性栓塞脾动脉分支,使脾实质发生梗死,减弱脾脏吞噬血细胞的作用,使脾亢得以改善。WD情况下PSE适用于:①脾亢继发血细胞三系降低;②脾亢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③肝功能和脑损害明显;④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研究表明,脾栓塞面积与并发症发生率呈正比关系,推荐最佳栓塞面积为50%~70%。本例栓塞面积约为50%~60%,疗效明显。PSE不仅保留了脾脏的功能,还可使血细胞三系恢复正常,具有微创、可重复、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是目前公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有替代外科脾切除术的趋势。

本例患者CT检查提示肝硬化、脾大,血常规示血细胞三系减少,出血风险增大,遂决定行PSE。术中造影发现脾动脉分支多发串珠样动脉瘤,难以逐个超选栓塞,暂不处理。给予350~560μm明胶海绵微粒栓塞部分脾实质。术后复查血常规示血细胞三系明显升高,患者术后出现栓塞后综合征,系脾部分梗死致无菌炎症、水肿,脾包膜受牵张所致,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

PSE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脾亢属于新创方法,目前临床报道较少,体内铜代谢异常是否会对介入治疗产生影响还需进一步临床研究。因PSE后脾脏仍处于门静脉高压环境中,随着压力及血流量的增加,脾脏代偿性增生,可能会导致脾亢复发。积极治疗原发疾病WD、改善肝硬化、降低门脉高压,可从源头降低复发率。

原始出处:

纪坤,李臻,李鑫,李刚,詹鹏超,韩新巍.介入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脾功能亢进一例分析[J].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2018,6(04):360-361.

来源: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