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与“毒”共存:艾滋病与人体的较量

Tags: 艾滋病      作者:张田勘 更新:2018-12-03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和统计表明,目前全球有35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HIV),每年有近200万新增HIV感染病例。目前中国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约为万分之九,处于低流行水平。

艾滋病是一种全球流行的主要经性传播的严重传染病,人类正式认知它已有37年,尽管能在某种程度上抑制艾滋病病毒,但还是不能彻底征服它。原因在于HIV有高度变异性,它可以进入人体免疫细胞,而且它只感染人类不感染其他动物,因而缺少动物模式进行研究。目前的药物治疗只能控制HIV的复制和增殖,但不能杀灭和根除HIV。

现在,有一种新的战略设想已经浮出水面——与HIV共存,这是一种和平共生的状态,也是在人类对HIV控制下的共存。这一切还得从艾滋病的最初发现谈起。

1981年发现5名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后,1982年正式把这种病命名为艾滋病。不过,后来的血样追踪和检测发现,HIV早在1971年就已进入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纽约和洛杉矶已经有多人感染HIV。再往前,可以追踪到非洲当地人染上了HIV。HIV主要分HIV-1和HIV-2两类,前者来自中部非洲的大猩猩,后者来自西部非洲的乌(黑)白眉猴,当地人染上它们的时间大约都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

大猩猩和乌白眉猴身上的免疫缺陷病毒称为猿猴免疫缺损病毒(SIV),它们进入人体后发生变异,成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此前和现在,研究人员从染上SIV的乌白眉猴身上(相当于人感染了HIV)发现,尽管乌白眉猴被SIV感染,但它活得与健康猴子一样,这是因为乌白眉猴可以让SIV寄生在自己体内与其和平共处。

美国埃默里大学耶基斯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和美国贝勒医学院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心的研究团队于2018年1月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乌白眉猴和其他猴子,如黑脸山魈和非洲绿猴,都是SIV的天然宿主。当被这种病毒感染时,它们可以维持健康的免疫细胞水平,不会发展到艾滋病(AIDS)。这其实是一种生物的自我保护行为,染上了外源性致病微生物,但并不发病。

研究人员发现,至少有两个原因让乌白眉猴感染了SIV而不产生疾病症状,它们都源于乌白眉猴基因组编码的免疫蛋白。一是称为ICAM2的黏附分子在乌白眉猴中缺失,而且这似乎仅在乌白眉猴中发生,但在其他灵长类动物(如狒狒和猕猴)中则没有发生。另一个原因是,乌白眉猴的TLR4(toll样受体4)蛋白发生改变,TLR4改变既存在于乌白眉猴中,也存在于SIV的其他天然宿主。这个问题早在10年前就被耶基斯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观察到了,即便乌白眉猴感染了大量的SIV,也不会表现出艾滋病症状。

乌白眉猴感染SIV后的初始期和慢性期,体内树突状细胞产生的α干扰素(一种免疫报警信号)很少,这意味着树突状细胞并没有被激活。但是,人感染HIV后,树突状细胞很容易被HIV和SIV激活,原因就在于ICAM2的缺失和TLR4蛋白分子信号调节的差异。

SIV和HIV有同源性,如果能模拟乌白眉猴对SIV的应答方式,就有可能让人在感染HIV后避免大量普遍化的免疫激活,与HIV共存,保护人体。从演化和现实看,人体只有43%的细胞属于人类,其他的部分由非人类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古菌等)细胞群组成,它们与人体共存,但并不影响人类的正常功能。如果让HIV也能与人体共存,并不影响人的正常功能,则可能是未来攻克艾滋病的一条出路。

再加上服药控制HIV的复制,就有更大可能减少HIV对人体的伤害。服药控制HIV的增殖已经证明卓有成效,可以让患病者享有与正常人同样长的寿命。一种病毒,如果不能完全消灭和征服,与其共存也是不错的战略选择。

来源:北京青年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