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J Diabetes Investig: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Tags: 糖尿病   空腹血糖      作者:从医路漫漫 更新:2024-04-26

背景:2型糖尿病是对公众健康威胁最严重的疾病之一。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中国,年龄≥65岁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20%,远高于其他年龄组。

超过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血管并发症,如心肌梗死(MI)和中风(stroke),而心血管(CV)疾病(CVD)的风险随着FPG水平的升高而增加。FPG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基本要素。人们普遍认为理想的血糖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此外,老年糖尿病患者通常比一般人群对空腹血糖水平异常更敏感。这表明控制空腹血糖水平对于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亡和心血管疾病事件很重要。然而,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度异质性,因为他们通常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和高血压,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临床管理。因此,在设定血糖控制时,需要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设计一个精细的管理目标,因为不同风险因素的个体可能有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

先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FPG与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风险之间呈J型或u型关系。这表明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最佳FPG水平,过高或过低的空腹血糖可导致更高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风险。目前,关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最佳空腹血糖水平的研究有限。据我们所知,关于FPG与中国大陆居民全因死亡率或CVD风险相关性的研究很少,而且这种关系是否会随着危险因素控制状况的改变而改变,也没有相关的信息。

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范围,该范围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的最低风险最密切相关,并探索该范围是否会根据心血管危险因素而有所不同。

方法:于2018年开始队列研究的基线调查,随访于2022年结束。我们的研究招募了59030名无心血管疾病史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参与者根据他们的基线血糖状态分为九组。FPG与不良结局风险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和限制样条分析来估计。

结果:在4年随访期间,共发生5637例死亡和4904例CVD事件。FPG与死亡率和CVD事件呈j型曲线。在全因死亡中,FPG≤4.50和>11.50 mmol/L的危险比分别为1.50(95%可信区间[CI] 1.31-1.71)和1.84 (95% CI 1.67-2.02)。在心血管疾病中,FPG≤4.50和>11.50 mmol/L的危险比分别为1.31 (95% CI 1.13-1.53)和1.71 (95% CI 1.54-1.89)。全因死亡率和CVD的最佳FPG范围分别为5.50 ~ 7.50和4.50 ~ 7.50 mmol/L。对于至少有两个风险因素的参与者,最佳FPG水平高于那些风险因素较少的参与者。

表1 9种空腹血糖水平基线下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和95%置信区间

图1  根据基线空腹血糖水平,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HR)和95%置信区间(CI)。实线代表HR,阴影区域代表95% CI,参考值代表最低风险。空腹血糖与全因死亡风险(a)和心血管事件风险(b)呈j型关系,最低风险点分别为7.27和6.94 mmol/L。

表2  9类空腹血糖水平的全因死亡率的危险比和95%置信区间,按未控制的危险因素分层

表3 9类空腹血糖水平基线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比和95%置信区间,按未控制的危险因素分层

图2  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HR和95%CI,根据空腹血糖水平在基线分层,不受控制的危险因素(≥2,<2)。实线代表HR,阴影区域代表95% CI,参考值代表最低风险。(a-d)相关最低危险点分别为7.14、7.40、7.03和7.43 mmol/L。

结论:在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中,与最低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关的FPG范围分别为5.50 ~ 7.50和4.50 ~ 7.50 mmol/L。心血管危险因素较多的患者的最佳血糖范围高于危险因素较少的患者。

原文出处:

Linan, Wang,  Wei, Zhang,  Associations of fasting plasma glucose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older Chinese diabetes patient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 Diabetes Investig 2024/04/09

来源:MedSci原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