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NEJM:脑内的血管成一团“海绵状”?这可能是一个遗传病!

Tags: 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MedSci原创 更新:2021-11-15

脑海绵状血管瘤(CCM)系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散发和遗传性血管畸形性疾病。此血管瘤是由大小不等的血管窦所组成,管壁与毛细血管壁相似,多发生在大脑各叶、脑室壁、鞍区、桥小脑脚、小脑及硬脑膜上。

由于CCM在血管造影检查时常无异常血管团的发现,故将其归类于隐匿型血管畸形。 实际该病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一种缺乏动脉成分的血管畸形。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有关该病的报告日渐增多。 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估计为0.5%~0.7%,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8%~15%。血管瘤大小不等,小为数毫米,大者直径可达3~4cm,呈鲜红色或草莓状,易自发出血或血栓形成。

目前的研究发现,尽管家族性CCMs与KRIT1(CCM1)、CCM2或PDCD10(CCM3)的功能缺失突变有关,但占80%病例的散发性CCMs的遗传原因仍不完全清楚。为此,来自法国巴黎公立医院索邦大学神经外科的专家开展了一项研究,结果发表在NEJM杂志上。

研究人员利用前列腺素D2合成酶(PGDS)启动子建立了两个携带人类脑膜瘤中发现的突变的小鼠模型。对患者手术切除的CCM进行了靶向DNA测序,并通过液滴数字聚合酶链反应分析证实了试验的发现。

研究人员发现,在PGDS阳性细胞中表达两种常见的脑膜瘤遗传驱动因素之一--Pik3caH1047R或AKT1E17K的小鼠中,会出现典型的CCMs谱系(分别在22%和11%的小鼠中),而不是脑膜瘤,这促使他们分析来自88名患者的散发性CCMs组织样本。

研究人员在患者的病变组织中分别检测到39%和1%的体细胞活化PIK3CA和AKT1突变。只有10%的病变携带有CCM基因的突变。随后分析了激活性突变Pik3caH1074R和AKT1E17K在小鼠中诱发的病变,确定表达PGDS的周细胞可能是起源细胞。

由此可见,在散发性CCM的组织样本中,PIK3CA的突变比任何其他基因的突变都要多。但导致家族性CCMs的基因的体细胞突变的贡献相对较小。

 

参考文献:

Somatic PIK3CA Mutations in Sporadic 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N Engl J Med 2021; 385:996-1004. DOI: 10.1056/NEJMoa2100440

来源:MedSci原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