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循环肿瘤DNA

Tags: 子宫内膜癌   血清标志物   肿瘤DNA      作者:张师前 黄文倩(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 更新:2018-04-12

近年来,随着对基因组学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对肿瘤基因组的认识逐渐加深;在此基础上,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飞速发展,全基因组测序得以实现,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该技术旨在通过检测存在于患者血清中的肿瘤DNA,达到“无创活检”的目的,在肿瘤早期疾病筛查、评估疾病进展、术后监测随访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能。作为一个血清学标志物,它具有无创、精准的特性,目前在恶性肿瘤、良性疾病和产前检查领域中均有研究。

循环肿瘤DNA

早在1948年,Mandel 和Métais就在人类的血液中发现了独立于细胞之外的游离DNA(cfDNA)。1977年,S. A. Leon等通过放射免疫分析的方法,发现血清cfDNA水平与肿瘤的相关性。他们以125I标记DNA,检测血清中的cfDNA,分别观察173例不同肿瘤患者和55例健康对照后发现,肿瘤患者体内cfDNA水平显着升高;而接受放射治疗后,部分患者体内cfDNA水平显着降低,其水平与肿瘤大小、患者疼痛指数有相关性。该研究为此后ctDNA与肿瘤之间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石。

ctDNA的定义为循环血液中所存在的肿瘤DNA片段。与cfDNA不同,ctDNA强调与肿瘤的相关性,即它来自肿瘤,且片段中含有肿瘤特异性的突变。健康人血液中存在cfDNA,但是一定没有ctDNA;恶性肿瘤患者cfDNA载量明显上升,其中大部分均为来自肿瘤释放的ctDNA。其次二者检测手段不同,cfDNA可以以一段稳定的体细胞序列为探针,但ctDNA检测必须运用肿瘤特异性突变做探针。限于目前对肿瘤基因组的认识不足,因此许多研究中使用cfDNA的水平替代ctDNA来检测恶性肿瘤。

肿瘤患者血液中的循环DNA带有肿瘤相关的基因和表观基因型突变,这些突变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和耐药性相关。突变类型包括杂合性缺失、抑癌基因突变(如tp53基因)及原癌基因突变(如kras和braf基因)。其中kras基因突变见于10%~3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p53基因突变也常见于子宫内膜癌中,甚至与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相关性。此外子宫内膜癌中常伴有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如甲基化异常。这些突变位点作为检测靶点,是ctDNA检测的基础。cfDNA由基因组DNA和线粒体DNA构成。同样包含编码DNA和非编码DNA,其中非编码DNA可以用来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杂合性缺失、基因多态性、完整性等异常改变。

循环DNA的产生机制不甚明确,目前有许多假说与猜测。研究者推测血液中游离的核酸来自坏死和凋亡的肿瘤细胞。此外,ctDNA也可能来自于癌细胞的主动分泌。据估计,若肿瘤组织超过100 g,则每天将会有约3.3%的肿瘤DNA释放入血液。DNA碎片的大小介于70~200个碱基对不等,大者可达21kb。循环中肿瘤细胞或已转移至远处的转移细胞也可能是ctDNA的来源之一。

肿瘤具有异质性,一块肿瘤组织所含细胞的基因组不尽相同。肿瘤进展过程中,肿瘤相关性的ctDNA和野生型(正常)cfDNA同时会被释放入血,因此尽管来源于同一块肿瘤组织的cfDNA其成分也千差万别。cfDNA的血清水平同样受到清除率、降解率和其他血液系统、淋巴系统的滤过影响。核酸通过肝脏和肾脏代谢,其半衰期在15min~420min之间。值得注意的是,血清中ctDNA载量上升可见于多种状况,除恶性肿瘤之外,良性肿瘤、炎症、中风、创伤、脓毒血症等应激状况下也会上升,在进行检测时应注意鉴别。

ctDNA检测与液体活检

液体活检指通过采集患者体液,包括血液及唾液、汗液等分泌物,进行无创的肿瘤检测的方法。目前常见的检测项目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tDNA、循环肿瘤mRNA及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需要经过采集体液、富集、通过特异性探针捕获细胞/DNA/mRNA/外泌体、定量检测的过程。c t D N A 的检 测 目 前 缺 乏一个标准的手段,目前最常见的检测方法为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具体又分为实时定量PCR、数字PCR等方法。但是整个检测流程,包括采血、处理、标本储存、制定正常值等问题都亟待规范。目前ctDNA检测尚处试验探索阶段,不同研究应用不同的平台和方法,为试验结果的解读和比较带来了困难。

ctDNA与子宫内膜癌

理论上ctDNA检测是一项精准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目前肿瘤基因组的认识不足以及检测手段的局限性,同样关于子宫内膜癌的研究结果亦不尽人意。Tanaka等人比较了子宫内膜癌患者与良性疾病及健康对照的血清cfDNA水平差异。共纳入5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9例良性妇科疾病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结果表明子宫内膜癌患者cfDNA定量略高于良性病变患者,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前和术后相比较,cfDNA水平差别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表明ctDNA定量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应用具有局限性,作者推测同一患者不同时间点cfDNA水平的变化可能具有意义。Dobrzycka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共纳入109例初诊子宫内膜癌患者,结果20例(18%)患者血中检出cfDNA,其中Ⅱ型内膜癌患者检出率较高,可达36.4%(8/22);而I型内膜癌中检出率仅为13.8%(12/87)。作者因此认为cfDNA有作为Ⅱ型子宫内膜癌独立血清预后因子的潜力,其联合p53-Ab诊断子宫内膜癌甚至指导治疗。Pereira等人对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的ctDNA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共纳入卵巢癌22例,子宫内膜癌17例。结果提示,ctDNA对于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与CA125相似,但是特异性非常高,因此在特异性方面优于CA125。对比手术前后ctDNA的水平,研究者观察到术后ctDNA的消失与患者预后显着相关。

综合以上研究,目前认为循环肿瘤DNA的检测并不适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筛查。值得一提的是,Dobrzycka等的研究提示我们ctDNA可能对Ⅱ型子宫内膜癌敏感性更强。这类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如浆液性癌,其侵袭转移能力强,早期即可发生盆腹腔转移,若能通过ctDNA筛查,则临床意义更大。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同样存在有异常甲基化DNA片段,可以作为检测靶点,甲基化的异常在其他妇科肿瘤中均有研究,但是子宫内膜癌相关研究甚少。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子宫内膜癌早期症状明确,健康人群无需进行常规筛查;另一方面通过宫腔灌洗液或子宫内膜活检的方法可以简单、方便地获得细胞学标本,对组织学标本DNA检测较血清或血浆更为精确。

展望

ctDNA检测仅通过采集患者外周血,即可获得体内肿瘤细胞的基因组信息,是一种突破性的革新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内膜活检具有以下独到的优势:(1)无创,避免了传统方法为患者带来的不适;(2)取样全面,一次性采集体内肿瘤细胞的全部信息,避免肿瘤异质性带来的取样不全;(3)精准,直接获得肿瘤基因组信息,同时用于指导后续靶向治疗;(4)早期即可在血中检出,甚至早于影像学发现;(5)肿瘤分子分型是一种趋势,最新的分型方法基于突变类型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将传统的二分类法扩充为四类,而传统的CA125、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新的分型没有意义。未来我们可能必须要获得肿瘤基因组信息才能开启一系列精准治疗方案,此时ctDNA检测可能会成为诊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尽管前景光明,但是ctDNA检测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仍存有许多问题。首先这项技术只停留在实验阶段,缺乏统一的标准。如对于血样采集、DNA分离、检测手段等,不同试验研究中异质性非常大。其次,肿瘤的异质性决定了其基因突变位点多而复杂,如何确定最优的候选基因需要研究者们的大量的工作。最后,目前对于ctDNA的检测手段仍不完善,组织学与血液学结果存在差异。因此短期内想要在临床中实现十分困难。

总之,ctDNA液体活检技术在子宫内膜癌中具有独到的优势和很好的应用前景。尽管目前的应用较为局限,但是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新的检测项目和手段被提出,其独特的临床价值会逐渐显现。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