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警惕!隐藏在角落的微血栓杀手!

Tags: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微血栓      作者: 韩晴 更新:2020-08-13

提起血栓,大家都很熟悉,而在我们的微血管循环系统中,有一种血栓类并发症,早期不易诊断,各时期实验室检查特点也不同,且病死率高,那就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英文简称DIC,是在某些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发纤溶亢进进而引起全身出血甚至多脏器衰竭。通俗的说,就是我们的血管内部到处是堵塞,弥漫性的血管堵塞,后果自然很严重。

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都有可能诱导产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包括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如羊水栓塞),手术及外伤等。其过程主要分四期:1.早期高凝状态期; 2.消耗性低凝期;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4.脏器衰竭期。

DIC的实验室检查

(一)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减少或进行性降低是诊断DIC敏感而非特异的指标,进行性下降对诊断DIC更有价值。当怀疑为DIC时需要反复多次检测血小板计数,其会随着DIC病程不断降低,但要与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相鉴别。

(二)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DIC由于全身广泛性微血管血栓形成,大量凝血因子被消耗,PT和APTT延长,但在DIC早期高凝状态,也可出现PT和APTT缩短或正常,因此必须动态监测。

(三)纤维蛋白原检测

Fbg对DIC诊断特异性较差,尽管在持续性消耗,但仍可在血浆中维持在参考区间内,低Fbg多发生在严重消耗性低凝期或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四)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作用,由于感染,肿瘤,近期手术及静脉血栓栓塞等疾病时FDP和D-二聚体均会升高,因此这两项不宜作为单独诊断DIC的标准,必须结合PLT和凝血时间的改变才能正确判断。

(五)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当血管内凝血时FDP与纤维蛋白单体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鱼精蛋白可以使复合物分离,重新析出纤维蛋白单体,发生聚合,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3P试验简单易行,但假阳性或假阴性率较高。

DIC是一个复杂的病理变化过程,需要强调动态检测和综合分析,任何单一的常规实验诊断用于诊断DIC的价值都十分有限,联合多个指标可以提高DIC的诊断率。常用指标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见下表。

2001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的DIC专业委员会根据体内稳定调节功能紊乱情况,将DIC分为两个阶段:非显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止血机制处于代偿状态;显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止血机制处于失代偿状态。ISTH制定了DIC积分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还没有制定相关积分诊断标准,正在开展相关探索,但由于DIC病死率高达31%~80%。所以它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新的研究重点也将着眼于此。

来源:检验医学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