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新婚夜死在客厅的年轻夫妻?美国每年400多人因此丧命

Tags: 医学人文      作者:周亦川 更新:2020-01-18

冬季是一氧化碳(煤气)中毒高发的季节,据美国福布斯网站报道,据统计每年美国约有5万人因一氧化碳中毒被送往急诊,死亡人数超过400人。当今有不少家庭使用天然气替代煤气生火,或干脆使用电磁炉,家里可以依靠空调或暖气取暖。那么,致命的一氧化碳从哪里来?

曾任职于美国传染病学会临床事务委员会,现已有25年临床经验的传染病学专家Judy Stone介绍,一氧化碳中毒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虚弱、部不适、呕吐腹泻、胸痛,以及精神混乱等。除不发烧以外,许多症状与流感或其他病毒感染很相似。最严重的情况是在睡梦中中毒,患者一般不会被症状惊醒,而在睡梦中死去。

1911年,《纽约时报》报道了一起“最奇怪的毒药之谜”:一对年轻夫妇新婚之夜死在客厅里;几周后,一名科学家把猫同样锁在客厅里,发现猫也很快死去,由此证明凶手是客厅的煤气炉。到了2013年,一名老人在度假中死亡,妻子病危,而源头就是房车上的发电机。今年11月,CBIZ金融服务公司发生了一起撤离行动,原因是一名员工声称闻到了煤气味。虽然事后检验发现是误报,但在燃气锅炉内部检测一氧化碳含量超标。

一氧化碳来源多种多样,Stone解释,交通尾气和室内碳炉可产生一氧化碳,这些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其他来源的一氧化碳需要更加小心:

1. 供暖系统故障。据统计,纽约市在四年内发生了200多起地下电缆火灾,易产生一氧化碳。这很可能是融雪剂渗透到地下电缆中引起的后果,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维护避免灾难。

2. 雪地开车。如果开车被大雪困住,那么汽车排气管很可能被雪堵塞,导致废气进入汽车引起中毒。停止状态的汽车比行驶中的汽车产生的一氧化碳更多。

3. 汽车未熄火。很多汽车会使用无线电遥控钥匙开锁和关锁,但很多人往往没意识到汽车不会自己熄火,不断产生一氧化碳。加上车库是一个封闭性的空间,易于导致一氧化碳浓度过高。由于一氧化碳可通过墙板和地板扩散,因此可能导致建筑物内或相邻车库达到危险的水平。自2005年以来,已有30多人因此丧生。



2006年12月,一户人家四口人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图为警察正在调查事故原因。

4. 据美国疾控中心官网报道,小型汽油发动机也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室内使用汽油发动机的人,比如高压清洗机、切割锯、电焊机、泵、压缩机等都可能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往往会迅速积聚,几分钟内达到致命浓度。比如,一名农场主使用11马力的清洗机大约半小时后死于一氧化碳中毒;室内水处理厂的一名雇员使用8马力的汽油泵工作,工作时工作区的门是开着的,仍然没有摆脱中毒的命运。

Stone说,由于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臭无味无色的气体,因此直到出现症状之前完全没有感觉。我们在家中可以放一台一氧化碳探测器,尤其是卧室,而在旅行时可以携带便携式的探测器。目前,美国38个州要求家庭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大约一半的州要求出租房屋提供探测器。而在大多数的州,酒店和汽车旅馆没有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一些容易产生一氧化碳的装置,比如烘干机、壁炉等要保持良好通风。

有车的人更要小心一氧化碳中毒。车主要关注汽车尾气管不被雪或其他物质堵塞,建议每年做一次车检排查排气管是否堵塞或破裂。不要在封闭空间(例如车库)内发动汽车取暖,这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的常见原因之一。特别需要提醒使用电动点火装置的人,要再次检查是否将汽车发动机关闭。

疾控中心补充提示,使用汽油发电机的人要保证设备处于通风良好的位置,而不要在室内等封闭区域内运行,建议将其设置于室外,有条件的建议使用电动设备。同时,在使用的空间更应配备一氧化碳探测器,一旦超过200ppm可发出警报,预防中毒。

参考资料:

1. forbes

Staying Safe Through The Winter - Carbon Monoxide, The Silent Killer

https://www.forbes.com/sites/judystone/2019/12/21/staying-safe-through-the-wintercarbon-monoxide-the-silent-killer/#16aae6844119

2. CDC.gov

Carbon Monoxide Hazards from Small Gasoline Powered Engines

https://www.cdc.gov/niosh/topics/co/

来源:搜狐健康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