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European Radiology:如何利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演化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脑缺血事件?

Tags: 颈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shaosai 更新:2025-01-1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全球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在东亚人群中更是首要病因。其主要发生于大脑中动脉(MCA)。尽管采取了最佳的药物治疗,有症状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仍面临着较高的复发性缺血事件风险,在首年复发率约达 15%。这种欠佳的治疗结果可归因于目前预后评估技术方面存在的局限。

在当前临床实践中,管腔狭窄程度是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详细的病变形态及成分特征在冠状动脉、颈动脉以及颅内区域,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后续的缺血性事件有着更紧密的关联。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能够描绘这些形态和成分信息。多项研究已通过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来探究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之间的相关性。虽然不同研究存在不一致的发现,但高危特征包括斑块强化、斑块形态陡度以及斑块内出血等。不过,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已展现出在精准个性化医疗方面的巨大潜力。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结构,会受到系统性风险因素(如胆固醇和血糖水平)、局部血流动力学环境、病变炎症等因素影响。此外,不同的药物治疗及治疗依从性也可能导致斑块特征出现各种变化。近期研究表明,冠状动脉或颈动脉斑块的进展或消退与复发性缺血性事件可能有着更强的关联性。尽管有这些动态观察结果,但以往的大多数报告是样本量较小的横断面单中心研究,关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演变及其相关临床意义的纵向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研究较少。


最近,发表在European Radiology 上的一篇文章探讨了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在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患者后续脑缺血事件方面的重要价值。

本项研究回顾性地从三个中心招募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确诊为大脑中动脉(MCA)中至重度狭窄的患者。在基线和随访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上分析详细的斑块成分。运用多变量考克斯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来确定预测后续缺血性事件的关键风险因素。

在 152 名患者中,共有 86 名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接受了随访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检查,在 1 年的随访期间,有 12 名患者发生了同侧脑缺血事件。分析显示,缺血性事件的预测因素包括年龄(调整后的风险比(HR) = 0.942;95% 置信区间(CI),[0.903,0.983];p = 0.006)、斑块负荷进展(HR = 3.818;95% CI [1.117,13.051];p = 0.033)、血管扩张(HR = 5.173;95% CI [1.077,24.838];p = 0.040)以及强化比率进展(HR = 6.144;95% CI [1.480,25.511];p = 0.012)。联合模型的一致性指数达到了 0.804(95% CI [0.658,0.950])。


表 有症状患者同侧脑缺血事件危险因素的Cox回归分析

本项研究表明,纵向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提高了识别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患者的准确性。

原始出处:

Weihe Yao,Hongbing Chen,Kangmo Huang,et al.Atherosclerotic plaque evolution predicts cerebral ischemi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a multicentre longitudinal study using high-resolution MRI.DOI:10.1007/s00330-024-11248-8

来源:MedSci原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