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创新与突破 推动心血管领域高质量发展:CSC2022主旨报告精彩回顾

Tags:    作者:MedSci原创 更新:2022-12-23

     “秉持传承发展的理念,总结在疫情常态防控下我国心血管病防治最新进展与科研最新成果。”12月17日,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心血管年会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主任委员、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介绍了本届大会的初心与亮点。

      此次大会的主旨论坛共13场讲座,11位院士和两位心血管领域的专家从基础到临床,对心血管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本文摘取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高润霖:2022年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介绍,长期以来,对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与冠脉搭桥术(CABG)的患者获益,始终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REVIVED研究证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即使在药物和器械治疗下,死亡率及心衰再住院率仍很高,PCI术后3.4年不减少全因死亡及心衰再住院复合终点,PCI也不能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不能持续改善生活质量。高润霖院士表示,该结果出乎意料,也令人失望。

      随着冠脉功能学评估在临床应用地不断扩大,FRAME-AMI研究探讨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多支冠脉病变患者实现完全血运重建时,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与冠脉造影(CAG)指导的非罪犯血管(IRA)PCI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证实,在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AMI患者对非梗死相关病变的治疗中,应用FFR指导的PCI优于基于CAG指导的常规PCI策略,FFR指导的PCI可降低死亡、心梗和再次血管重建的风险。

      血管内影像OCT对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PCI有哪些影响?TACTICS研究证实,根据OCT评估ACS潜在病因能对未来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进行分层,并且在OCT指导下58%的ACS患者更改了治疗策略,高润霖院士强调,有必要对ACS基于OCT的潜在病因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更好地指导ACS标准治疗。

      抗栓治疗合并大出血可增加死亡风险,其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合并出血的部位以消化道最常见。OPT-PEACE研究证实,在接受至少一次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中,胃肠道溃疡发生率为39.7%;在所有胶囊胃镜排除溃疡的患者中,1年内新发溃疡发生率为22%;相较于双抗,6~12个月单药抗血小板治疗对消化道黏膜的损伤较轻。高润霖院士强调,PCI后抗血小板治疗引起的胃黏膜损伤和溃疡不容小觑,双抗6个月较12个月明显减少黏膜损伤和溃疡。

 

张运:支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2000年,Circulation报道了1例4个月行4次PCI的病例。最后一次支架植入仅一个月,患者因心绞痛就诊,转外科进行冠脉搭桥。这篇报道的题目是“视觉狭窄反射,爆发性医源病”,作者意在批评医生的过度治疗。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问:为什么患者冠脉病变发展的速度如此之快?

      无独有偶,一位69岁男性心绞痛患者,在两年内进行两次手术,植入了6枚支架,但1年后还是因心绞痛加重住院,冠脉造影显示血管呈弥漫性狭窄。张运院士再问:为什么1年内冠脉病变进展如此惊人?

      PCI的利与弊长期以来仍争论不休。2007年发表的COURAGE研究首次证明,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相比最佳药物治疗,PCI并没有减少心血管事件。2020年发表的ISCHAMIA研究发现,即使是在中度到重度心肌缺血的患者中,与最佳药物治疗相比,PCI对于心血管事件的减少亦没有显著的益处。

      PCI治疗虽可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但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导致这一现象的相关机制不明。张运院士表示,我们推测PCI术后非靶病变的快速进展,有可能抵消了PCI所带来的益处。

      张运院士团队完成的一项基础研究表明,在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支架植入引起了持续的血管和全身炎症反应,同时伴有非靶病变斑块负荷的进展和不稳定斑块的表型;导致这一现象的可能机制为血管损伤触发急性时相反应,表现为血清和非靶病变中SAA、CRP和LBP水平的明显升高;进一步阐明了支架植入与非靶病变进展之间的关系。张运院士表示,我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支架植入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概念,为验证这一概念,目前支架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注册研究正在进行中。

 

吴以岭:脉络学说为微血管病变防治提供治疗突破口

      微血管病变是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也是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重要因素。围绕微血管病变这一临床难题,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吴以岭院士带领团队首次系统构建了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脉络学说”,提出“营卫理论”核心内容,揭示了脉络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规律,提出的“孙络-微血管”理论,为微血管病变中西医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理论结合点和治疗突破口。

      研究团队综合3万余例研究数据,首次揭示了“孙络-微血管”病变是以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核心和启动因素,血液成分和神经体液共同参与的复杂网络病变。而通络干预可以使复杂网络关联节点趋于正常。

      研究证实,以络病理论脉络学说为指导研发而成的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等通络药物具有改善微血管血流灌注、保护组织细胞、改善脏器功能等作用,研究揭示了通络保护微血管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的共性机制,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解决微血管病变难题的核心机制。

      在临床研究方面,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平、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为国际心血管领域四大临床挑战贡献了关键解决方案:通心络胶囊解决了急性心肌梗死无再流临床难题;参松养心胶囊为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提供了新药物,填补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快慢兼治、整合调律药物治疗的空白;芪苈强心胶囊明显提高了慢性心力衰竭疗效。

      国家97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在评价该项目时,特别指出本研究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

      2020年1月,“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荣获年度生命科学领域唯一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年度生命科学领域的最高奖。

 

葛均波:创新引领心血管防治下一个十年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分享了未来十年,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发展趋势。

      一、泛血管理念革新 泛血管理念革新将为心血管病治疗带来新希望。泛血管疾病是一组血管系统疾病,因其有共同的病因、病理特征,在治疗时应在上游进行干预,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葛均波院士表示,要形成预防、筛查、评估、治疗、随访、康复等一站式、全周期、可持续的模式,探索优化的诊治流程,建立科学防治体系和标准,收集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研究临床评估和干预方法,提高泛血管疾病的医疗质量,最终形成中国泛血管疾病全景管理模式。

      二、冠脉介入进入介入无植入时代 冠脉介入已进入第四次革命,即冠脉介入无植入时代。葛均波院士介绍,中国首例介入无植入患者已完成了5年随访,效果良好。“支架完全吸收后,我们希望还患者一段功能正常的血管,而不是单独解决了血管狭窄问题。”

      三、瓣膜病介入治疗是未来20年的新宠 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从外科手术高危、中危到低危患者,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葛均波院士表示,未来,对于无症状主动脉瓣狭窄的换瓣治疗也可能会走上历史舞台。目前,中国400余家医院中完成了18000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相信20年后的TAVR手术也必同现在的PCI一样,成为普通常见的手术,惠及更多的瓣膜病患者。

      四、我国心血管介入治疗创新 在葛均波院士牵头下,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成立。葛均波院士强调,未来10年,将是中国心血管领域创新大暴发的时代。从模仿、改进到原创,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正在走向世界。

      五、AI赋能心血管疾病治疗医疗数据的爆发式增长是AI应用强大的驱动力。未来,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患者家属一起,共同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策略。葛均波院士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大数据,在泛血管理论指导下,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治疗体系,最终实现“健康中国,健康人类”的目标。

 

结语

      四十四年建设长跑精益求精、潜心磨砺;二十四届学术盛会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中华医学会全国心血管年会自1978年在太原首次召开以来,迄今已成功召开了24次,见证了我国心血管病学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为规范和提高心血管病的诊疗和预防水平,推动我国心血管病学科发展和心血管医生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相信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中,心血管分会将继续汇智聚力、继往开来,携手共谱心血管事业合作发展新篇章,助力早日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

 

来源:MedSci原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