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盘点:NEJM 20年1月第二期原始研究汇总

Tags:    作者:不详 更新:2020-02-10

1、无症状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应选择早期手术还是保守治疗

DOI: 10.1056/NEJMoa1912846


在无症状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进行手术干预的时机和适应症仍存在争议。近日,顶级医学期刊NEJM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在一项多中心试验中,研究人员随机分配了145例无症状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定义为主动脉瓣面积≤0.75cm2,主动脉射流速度≥4.5 m/s或平均经主动脉斜度≥50 mmHg)按照当前指南的建议进行早期手术或保守治疗。早期手术组中,随机分组后2个月内73例患者中有69例(95%)接受了手术,无手术死亡。在意向性治疗分析中,早期手术组1例患者(1%)发生主要终点事件,保守治疗组72例患者中的11例(15%)发生主要终点事件(风险比为0.09;95%置信区间[CI]为0.01至0.67;P=0.003)。早期手术组的5例患者(7%)和保守治疗组的15例患者(21%)死于任何原因(风险比为0.33;95%CI为0.12至0.90)。在保守治疗组中,猝死的累积发生率在4年时为4%,在8年时为14%。由此可见,在无症状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接受早期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因心血管原因而导致的手术死亡或死亡的复合结局发生率显著低于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

2、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利伐沙班的疗效

DOI: 10.1056/NEJMoa1911425

Xa因子直接抑制剂利伐沙班是否可以预防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后的血栓栓塞事件尚不明确。近日,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随机分配了1644例进行TAVR后没有明确口服抗凝剂适应症的1644例患者接受每日10mg利伐沙班(前3个月每天接受75至100mg阿司匹林)(利伐沙班组)或每天75到100mg阿司匹林(前3个月服用氯吡格雷的剂量为每天75mg)(抗血小板组)治疗。中位数随访17个月后,利伐沙班组105例患者和抗血小板组78例患者发生了死亡或首次血栓栓塞事件。大出血、致残性疾病或危及生命的出血分别发生在46和31例患者中。利伐沙班组共有64例死亡,抗血小板组共38例死亡。由此可见,在成功进行TAVR后没有明确口服抗凝适应症的患者中,与基于抗血小板治疗的策略相比,每天服用10mg利伐沙班的治疗策略与更高的死亡或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和更高的出血风险相关。

3、TAVR后接受利伐沙班有助于减少小叶异常风险

DOI: 10.1056/NEJMoa1911426

CT证实人工主动脉瓣置换后患者会出现小叶增厚和瓣叶运动减少,近日研究人员考察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后抗凝治疗对上述不良事件的影响。成功接受TAVR后,且无需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参与研究,随机接受利伐沙班(10mg)联合75-100mg阿司匹林,每日1次或接受氯吡格雷(75mg)联合75-100mg阿司匹林。在90天后进行CT评估。共有231名患者参与研究,在利伐沙班组的97例患者中,2名(2.1%)存在3级及以上瓣叶运动减少;而在氯吡格雷组的101名患者中则有11例(10.9%,差异为-8.8%)。利伐沙班组12例以及氯吡格雷组33例患者出现小叶增厚(12.4% vs 32.4%)。利伐沙班组死亡、血栓栓塞风险以及危及生命、致残或大出血的风险较高。研究认为,基于利伐沙班的抗血栓策略可减少人工主动脉瓣置换后患者小叶异常风险。

4、Luspatercep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贫血

DOI: 10.1056/NEJMoa1908892

对于贫血的低风险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往往无效,需依赖于红细胞输注。Luspatecept是一种结合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配体以减少SMAD2和SMAD3信号传导的重组融合蛋白,II期临床效果显著。近日研究人员开展III期临床研究,极低风险、低风险或中等风险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且定期接受红细胞输血的患者,随机接受luspatercept(每公斤体重剂量为1.0-1.75毫克)或安慰剂,每3周一次。共有229名患者参与研究,153名接受luspatercept治疗,76名接受安慰剂治疗。在luspatercept组中有38%的患者无需输血8周或更长时间,而安慰剂组的患者为13%。与安慰剂组相比,luspatercept组的患者达到关键次要终点的比例更高(在第1周至第24周,luspatercept组vs安慰剂组8周及以上无需输血的患者比例为28% vs. 8%;而在第1周至第48周,这一比例上升为33% vs. 12%)。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疲劳、腹泻、乏力、恶心和头晕。研究认为,Luspatercept降低了低风险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贫血的严重程度,减少输血次数。

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