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介入超声插上智能化的翅膀,为何突然变得那么牛?

Tags: 介入超声   智能化   医疗技术      作者:郑颖璠 更新:2018-10-27


介入超声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近些年,智能化的加入更是使其临床诊疗实力得到大幅提升。在10月20日召开的第五届精准微创诊疗国际会议上,大会主席、解放军总医院梁萍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

介入超声是在超声监视或引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操作的总称。广义上,术中超声、腔内超声引导下的诊疗操作也属于介入超声范畴。梁萍教授介绍,近20年来,影像引导下各种肿瘤超声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多脏器病变避免了传统手术切除治疗,并且取得了可以与外科手术相媲美的生存疗效,同时介入超声自身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变化一:术前决策更合理

相较西方国家,我国的超声影像临床应用起步虽滞后十几年,但如今已在国际学术界具有话语权。董宝玮、梁萍教授所在团队发表的介入超声相关论文,在国际同类论文中约占1/5。从最初的B超引导下经皮胸腹部穿刺活检术,到2006年应用实时虚拟导航系统引导消融治疗肝癌。再到2013年,团队通过结合超声的实时性和CT/MRI的分辨率优势,将多模态影像技术融合,自主研发了三维可视化导航技术,进而研制出介入穿刺机器人,使得影像引导穿刺更精准、更安全、学习曲线更短。如今,超声引导技术向自动化迈进终成现实。

梁萍认为,这些改进让介入超声实现了信息从超声二维平面图像到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呈现的转变,将人脑的主观立体感得以客观展示。更为重要的是,它给超声介入医生创造了术前精确决策的条件,医生们不应再只专注于消融的治疗过程,而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术前评估上,实现个体化制定消融方案、精准量化消融参数。术前直观面对病灶、合理选择消融方法、精确分布消融针,使得很多以往介入超声要绕开走的体积大、风险高病灶,也能够被实时精准导航消融了。“精确决策是把握治疗全局的关键,也是鉴别介入超声穿刺匠和优秀介入超声医师的分水岭。”梁萍说。

变化二:术后评估更精准

超声引导的能量消融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激光消融治疗肝脏肿瘤为开端,历经30多年,相继实现了高强度聚焦超声、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等在实体肿瘤中的消融治疗。目前消融治疗已被肝、肾、肺及甲状腺肿瘤的国际诊疗指南采纳。

中国是微波消融技术的研用大国。2008年,董宝玮、梁萍团队研发了国际首台温控水冷微波消融设备及多项技术发明,奠定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并因此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随着超声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出现,消融治疗后如何评估治疗效果就是其中之一。对于肝脏这类柔软的实性脏器,随着消融过程中病变组织的坏死、碳化,组织器官也会发生变形。以往直接将术前术后的影像资料对比,对于消融效果的评估常常出现偏差,影响医生的判断。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梁萍教授与北京理工大学杨健教授团队经过多年合作,结合大量临床数据,依据柔性器官变化规律,开发了柔性器官多模态影像导航精准消融技术,实现了消融全程的精准量化评估,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变化三:与全身治疗打配合

梁萍认为,消融技术与遗传学、表观遗传学、细胞免疫学、化疗、靶向治疗以及纳米载药微球相结合,可使介入超声治疗走在肿瘤治疗的最前沿。“而有时候这种结合能给我们带来1+1>2的惊喜效果。”梁萍说。

几年前,董宝玮教授的研究发现,伴随着肿瘤微波消融的热效应,消融遗留的坏死肿瘤组织会释放肿瘤抗原,激活机体特异的肿瘤免疫系统,帮助机体对抗肿瘤。可惜的是,这种免疫反应只能持续到治疗后的1周~2周,之后就会逐渐衰减。那么,能否将免疫应激状态持续下去,继续帮助患者对抗肿瘤呢?沿着这个思路,梁萍团队尝试将介入超声和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经对照研究证实,明显改善了患者抗肿瘤免疫力及肝功能,降低了肝癌术后复发率,提高了肝癌患者治疗后生存率。

与此类似的联合应用还有很多,如超声介入联合小分子纳米探针实现多模态分子成像,用于肿瘤早诊;联合纳米化疗药物靶向递送、精准控释,增强肿瘤消融;联合热疗纳米靶向药物,发现并使癌基因沉默,抑制肿瘤生长等。

总之,取活检、处理简单小病灶,早已不是如今超声介入的主要功能。它已经从单一影像介导的临床诊疗手段向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迈开了精准智能的步伐。

来源: 健康报医生频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