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整合调律,快慢兼治,为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打开“心”局面 ——“2021中国房颤中心年度大会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专场”顺利召开

Tags:    作者:MedSci原创 更新:2022-03-30

导语:房颤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我国已有超过1000万患者。房颤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及高复发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中国房颤中心联盟积极响应国家健康政策,全心全意致力于房颤诊疗体系建设,一切为房颤病人、为房颤病人一切、为一切房颤病人。近日,在武汉举行的2022中国房颤中心年度大会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专场上,就心律失常治疗药物的分类、应用、进展等内容进行回顾和梳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发展给予了系统展现。本文将专场精彩内容总结如下,与读者共享。

 

       整合调律、更胜一筹,参松养心胶囊通络治疗兼顾用药疗效与安全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虽然非药物治疗方法进展迅速,但无论从经济学、治疗效果、以及医疗资源配置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克将教授强调,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注意点包括药物副作用、患者依从性、联合治疗、患者特殊情况、心律失常情况、药物相互作用等。

      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大都有不同程度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如减慢心率、影响心功能等。近些年来,创新药物参松养心胶囊在治疗多种类型心律失常的同时无致心律失常副作用得到了学界广泛认可和应用。循证研究显示,无论是否合并结构性心脏病,参松养心胶囊均可减少室早发作频次、改善室早临床症状,疗效优于美西律和安慰剂对照组。目前传统抗心律失常药对于基础心率慢同时存在早搏的患者尚无好的疗效,参松养心胶囊在减少早搏的同时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心率,是此类患者治疗的首选。

 

 

      房颤消融术后短期应用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近期复发,但不能改善远期预后。因安全性问题,房颤消融术后一般不推荐长期应用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然而,多数患者在房颤消融术后仍需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律预防复发或减少室速室颤的发生率。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时,用药安全性至关重要!对此,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鹤教授在报告中介绍到,消融术后如何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关键取决于心律失常类型和消融效果。前期研究已发现,参松养心胶囊能够整合调节多离子通道,抑制心室重构、神经重构、改善电重构。循证研究结果证实: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与普罗帕酮相当,改善症状疗效优于普罗帕酮,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维持窦律用药可单独使用参松养心胶囊或与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使用。目前,导管消融术后应用参松养心胶囊,以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的研究也正在开展,结果值得期待。

       抽丝剥茧、由点及面,参松养心胶囊通络机制遏制心梗后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的发生并非单一事件,后续可引发一系列临床事件导致血管事件链形成。从心肌缺血起始,伴随微循环障碍发生、心肌物质交换、能量代谢及信息调控等异常,导致心肌电重构、结构重构及神经重构,进而引发心律失常。

      脉络学说中指出,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心脑血管重大疾病均为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涵盖的领域。这些疾病发生的核心和启动因素是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而通络干预防治微血管病变的核心机制即为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为此,黄从新教授团队针对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防治,提出了“通络干预能否改善心肌梗死后发生的局部微循环障碍,进而逆转相关的病理性改变,达到遏制心律失常发生的目的?”这一科学问题,并由此展开了系列包括机制研究在内的深入探索。

      会上,全国房颤中心主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分享了上述研究成果。系列基础研究显示,参松养心胶囊能够改善微循环,逆转心肌梗死后结构重构、电重构及神经重构,有效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衰伴室性早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参松养心胶囊可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分级、降低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能显著降低24h室性早搏次数,显著提高24h室性早搏下降率。系列研究结果,为参松养心胶囊遏制心梗后心律失常提供了扎实的科学依据。

 

      多症同治、快慢兼顾,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早获指南A级推荐

      参松养心胶囊心律失常抑制试验(SS-CAT试验)评价了参松养心胶囊在合并或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室早患者中的疗效,结果显示总体有效率为65.8%-74.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郑良荣教授指出,室性心律失常干预的目的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生命。药物治疗是室性心律失常主要的干预手段之一,然而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整体进展缓慢,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新分类和新靶点却不断涌现。创新药物参松养心胶囊在抗心律失常药物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治疗症状性室早患者获《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IIa类A级证据推荐。参松养心胶囊不影响窦房结功能,对于合并或不合并窦性心动过缓且未进行介入治疗的室早患者是一个理想的可选药物。

 

      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韩学斌教授和武汉亚心总医院唐成教授同时强调,参松养心胶囊可有效控制无或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早,尤其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室早和窦性心动过缓合并症状性室早的患者,参松养心胶囊不仅可有效减少室早负荷、改善心功能,而且不容易出现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并有限度地提升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心室率。因此,应重视参松养心胶囊等药物在抗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循因论治,协同共进,中医研究同样需要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转化医学是将基础医学和临床治疗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将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应用,并把临床实践情况反馈给实验室以此完善基础研究,实现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双向通道。中医的基础研究不同于西医,其着眼于理论创新与临床相结合,借鉴西医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循证医学中的方法学,重视挖掘疾病的发病规律,探索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药物。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贾振华教授在《中医脉络学说指导心血管事件链干预研究》报告中分享了以中医络病理论和脉络学说为基础,在心血管病防治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教授领衔团队完成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获得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与此同时在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下开展了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包括参松养心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临床研究等5个子课题,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贾振华教授指出,营卫理论揭示了心血管事件链证治规律。同时研究团队对接国际标准启动了以事件发生率为评价指标的大样本循证研究,为中医药循证评价提供重要示范。

     在疗效机制方面,研究证实通络药物通过心肌细胞-内皮细胞间“交互对话”发挥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取得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为制定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的中国方案奠定基础,并受到国际专家认可。

 

小结:药物治疗仍然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石,临床中如何使用、怎样提高药物有效性、降低药物副作用是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专家指出,各级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使药物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同时,要提高对转化医学的重视,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强强联手,产出高质量医学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参松养心胶囊等创新药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亮眼应用,相信未来有更多心律失常治疗“中国方案”广泛推广于临床。

 

 

 

来源:MedSci原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