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陈金雄:迈向智能医疗 重构数字医疗生态

Tags: 智能医疗   陈金雄      作者: CIO时代网 更新:2020-06-03

2020年5月23日,由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指导,CIO时代学院主办,小鱼易连协办,CIO时代APP承办的“2020中国数字医疗建设高峰论坛”在线上举行。中国医药信息学会电子病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金雄发表主题为《迈向智能医疗》的精彩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谢谢CIO时代学院姚乐老师的精心组织,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精彩的知识大餐。疫情发生以来,在线化生存基本上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工作和生活技能。这段时间因为基本都是居家办公,所以我经常是拿着手机带着耳机,边听课边散步,一些简单的工作会议也可以在散步中完成,即使出差在路上,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这就是在线化给我们带来的非常好非常有利的条件,同时还避免了劳累的长途奔波。当然在线化又存在另外一个问题,比如我们失去了与其他参会人员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也失去了大家一起相聚的乐趣。所以线上和线下的优点和缺点如此的泾渭分明,我在想我们能不能如何把线上和线下优点更好的结合在一起,那么我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就会更加美好。

我今天主要讲智能医疗,副标题我想叫重构数字医疗生态。2014年我曾经出版一本书叫《迈向智能医疗》,副标题是“重构数字化医院理论体系”。十几年以前我就已经预测到未来医疗一定是智能医疗,所以2014年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我说智能两个字是一定要有的,尽管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谈数字化医院,AI那个时候还没成为热点,但我认为智能一定是代表未来一个发展趋势。那么6年过去了,我们现在谈迈向智能医疗的时候,新技术对医疗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我就把副标题改为“重构数字医疗生态”,智能医疗背后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一个巨大的改变。所以今天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把这几年一些思考给大家作个汇报。今天我主要从三个层面来给大家做个介绍:生态目标、面临挑战、构建路径。

生态目标

第一个是数字医疗生态目标我觉得未来医疗和医疗生态主要应该是两大改变,一个是医学模式的改变(5P医学模式),从生理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5P医学模式:预防性、预测性、个性化、参与性和精准医疗。第二个我认为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互联网医疗、医疗大数据、智能医疗、云端医疗协同,从医学经验到数据驱动。最近我看了一些文章,还是很有感触。许小年是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一个非常有名的教授,他把工业4.0写了一个路径:工业1.0是传统作业,工业2.0是自动化和标准化,3.0是信息化,4.0是智能化。如果把这个模式套在医疗领域,我觉得1.0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模式,那么2.0我认为就是一个规范化和标准化,现在规范和标准化,还有待加强。那么到3.0时代,我们要做信息化和数字化,我认为这个需要升级。到了4.0或者我们正在建的或者是下一代的医疗,应该是在线化和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才刚刚起步。所以现在整个社会包括医疗,面临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数字化转型这几年谈的特别多,其他领域,比如制造业、金融业、商业等,他们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更巨大的挑战以及互联网和数据驱动的大浪潮,如果他们不转型,真的没有机会。大润发董事长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诺基亚CEO约玛·奥利拉也曾经说过:“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当然医疗领域相对保守一点,因为医疗领域的特点,第一是人命关天,第二是不可逆,所以对质量安全会更加注重。另外医疗领域还是资源依赖型和垄断型的行业,它在推进新的技术过程当中会更加保守,会慢一点,但技术发展的趋势一样不可阻挡,所以我认为医疗领域一样需要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主要是:数据化,在线化,智能化,移动化,无边界。那么数字化转型以后,医疗业务模式一定要发生巨大的改变。比如说医院核心是门诊,住院,包括急诊,那么门诊住院一定会被重构,乃至重构医院,重构医疗。

医院是一个传统的业态,那么互联网到底会给医院带来哪些改变?我用互联网的这种术语和这种思维,对医院做了一个剖析。我认为医院它有三大核心要素,一个是链接患者和医生或者链接患者医疗服务,第二个是医疗业务协同,第三个是医疗责任主体。我当时从这三个层面来定义医院,当我们把医院做这种分析以后,就会发现互联网对医院会会带来巨大的改变。
医院的链接职能,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就是链接,因此医院的链接职能很容易被互联网改变。

医院的协同职能,传统医疗的业务协同基本都是医院内,医院跟医院之间,除了会诊以外,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业务协同。互联网时代,医疗业务协同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院区之间或者跨院区之间的,跨机构之间的医疗业务协同,会慢慢变成常态化,所以整个医疗业务和医院就面临一个巨大的改变。所以目前来看轻问诊、电子处方和诊后随访等,很多业务就移到线上去了,包括患者之间,医生之间也会进行链接。医院可以通过互联网做一个品牌输出。当有了业态以后,整个患者新的渠道也会建立。传统的患者渠道都在线下门诊,门诊是医院最大的一个患者渠道,或者叫流量入口,但有了互联网以后,整个的患者渠道,就会从线下转到线上,从自发到转诊,包括其他医疗机构和网上转诊。

门诊诊疗的本质,就是那些不严重的,或者不要实时观察和生命体征的照看和护理的话, 这些部分病人适合门诊诊疗。互联网会成为一个诊疗的入口,初诊前的轻问诊和复诊以线上为主,门诊会以初诊为主。那么未来如果说允许初诊的话,很大程度上这种初诊也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线上问诊为主,所以整个医院的门诊一定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原来门诊是一个流量入口,让流量入口和门诊大量业务转到线上以后,那么现在很多医院盖七八万平方米的门诊楼到底有没有必要呢?

对于住院诊疗,我们一定要理解什么是住院。住院的外在特征是一张床位,但一张床位不是住院的本质特征,它的本质特征其实是要更实时的采集生命体征信息,以及更实时的治疗、照看和护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和一些微型化的数字化设备成熟,很多原来需要到医院去采集的生命体征信息,以后到小诊所、居家,甚至可穿戴设备都可以采集了。除了一些急危重症的以外,很多的病人原来可能要住院,现在不一定要住院了。新的业态改变以后,住院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平均住院天数就会大大的下降,我在想,未来还有没有必要建那么大床位的医院?基于互联网和数字医疗生态,会对门诊和住院进行重构,医院是不是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呢?还有医生,医生怎么从依托医院到自建品牌,我认为也是每一个医生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所以我认为服务+体验+粉丝是构建医生口碑的三点。希望每一个医生,要去建自己的流量和生态,我认为这也是我们每个医生要去关注的一个问题。

医疗生态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会让医疗、医保、医药、健康会构成一个新型医疗生态,整个医疗生态面临一个巨大的改变。很多企业都在打造医疗生态,过去以诊疗为主,现在转为以健康为主,并把企业名称都改了。未来医疗我一直提到: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核心,从“病本位”到“人本位”;从“治病”到“治病人”,患者更多的自我管理和参与,更便捷的连接医生,包括无边界的医疗协同医院,多元化第三方机构崛起,把远程医疗包括智能医疗质量大幅度提升。希望未来的医疗生态是按健康服付费,按价值付费。我们知道现在的医疗都是生病付费,而不是健康付费。所以整个医疗生态构建完成以后个医疗商业模式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我想这是一个未来医疗生态的目标。

面临挑战

当然构建数字医疗新生态是非常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哪里?

第一个是技术的成熟度,技术的成熟是一个过程我们都知道,疫情以来,线上办公变成一个主流,Facebook已经宣布了未来长期居家办公,但对技术成熟度是严峻的考验。2月3号是春节以后上班的第一天,但9:00很多线上会议瘫痪了,流量激增,支撑不了。所以说在线的新生态对技术的要求是很高的,还有一个就是安全,所以技术成熟度非常重要。

第二个是核心的信息系统,我们原本的信息系统是难以支撑未来新的医疗生态的要求。

第三个是数据的管理,数据的支撑,数据是新的资产。还有就是新的医疗生态需要政策的支持,包括公众的接受度,包括机构的认可度,就是说整个一系列医疗生态的构建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疫情发生以来,发展最快的是互联网诊疗,但即使是互联网诊疗还需要巨大的完善。目前主要是聚焦在非核心业务,比如说患者服务、移动支付、轻问诊、医疗咨询和随访等,还有部分电子处方和药品物流,业务还非常轻。第二业务闭环尚未形成,线上不能直接转到线下。真正能够把线上业务线下业务打通的互联网诊疗平台,屈指可数。一夜之间爆发了大量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基本上以咨询为主,连诊疗都谈不上。因为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是需要审批的,建互联网医院需要进入监管平台的,还需要一整套的配套措施要跟上,所以目前绝大部分医院建的还是互联网医疗咨询,依然是一个非核心的,而且业务还没有形成闭环,这是目前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构建路径

我认为数字化医疗或者叫未来医疗生态,它有几个特点:

1、O+O(线上+线下 online + offline) ,大型检查检验和治疗(手术)一定在线下;

2、B to C,依托实体医疗机构提供服务。

3、政策依赖,政策影响面非常大,

4、第三方付费,医保+商保。

实体医院依然占据核心的资源和数据,数字化医院依然是基础性工程,医院会成为基于数据的医疗服务企业,数据会成为医院的核心资源,这几个观点我始终没有改变。数字医疗生态构建,首先要满足基本的需求,医疗信息化和数字化;第二个要促进转型升级,也就是数字化医疗,价值驱动,这个就是我们要做的两个主要内容。所以整个路径建立的话,我认为要从这几方面去考量:

一是系统升级,国家政策推动、内部需求升级、外部环境变化以及新技术的变革等都在驱动医院信息化转型升级。新一代核心信息系统,专业专科信息系统,集成平台与互联互通,整体解决方案与建设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构建新的医疗信息系统或者系统升级的时候,要去考量的主要内容。转型升级的目标是全面、全程、闭环、专业、移动、集成、智能。从“部分应用”向“全面应用”转变;从“分散信息”向“数据融合”转变;从“事务处理”向“智能应用”转变。

新一代医院核心信息系统建设,我认为要从三个维度去考量,业务理解很到位,数据要全面标准,技术架构灵活。3月份,我当时写了两篇文章《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是数字医疗的“新基建”》和《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蓄势待发,医院选型何去何从》。很多医疗信息化厂家都是在最近1~2年时间推出新的医疗信息系统,说明时机比较成熟了,所以医疗信息化面临转型升级,如果医疗信息化没有转型升级,数据不做好,我认为所有的数字医疗生态,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它非常重要。国家卫健委从政策层面也在大力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包括智慧医疗、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等内容。

第二个就是数据驱动,医疗人工智能有三大要素:有效的数据是基础,强大的计算能力是保障,先进算法是核心。算法和算力只能由专业的机构来做,医院唯一能够做好的就是数据,数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做好数据主要是做两件事情,一个就是业务数据化,第二个是数据业务化。我是从8个维度去考量数据的质量:数字化、集成化、数据化、要素化、结构化、标准化、语义化和智能化,怎么做好数据?数据不是杂乱无章堆在一起,还是要围绕数据的业务化,也是我们现在都在谈的智能化,如何去采集数据,如何去管理。我们现在很多情况下只是做到数字化,数据化做得还不够好,后面做的就更差了。所以一定要知道怎么更好的去做数据,而不是仅仅单单说一个数据中心的概念,这是涵盖不了数据的内容的。另外的话,当我们谈到数据中心的时候,它是有分类的,一个面向业务支撑的数据中心,一是面向分析利用的数据中心,它是不一样的。比说我们通常谈到临床数据中心,我认为它就是一个面向业务的数据中心,需要原滋原味、实时、支撑场景化、支持临床决策支持。另外一个就是面向分析利用数据中心,那么我认为他就是要ETL、面向主题、非实时,后结构化。

同时我认为我们还应该构建一个面向机构的数据中心和面向个体的数据中心。面对机构是针对医院、医疗集团和区域化的医疗数据中心;面对个体的,就是如何把个人的数据管好。两个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如何更好的建设数据中心或者更好的理解数据中心,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三个就是移动互联疫情加速推进互联网医疗。它有几个优点,适时解决痛点,增加资源供给,减少交叉感染,效分诊转诊。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爆发性的增长提高了公众的认知度,机构认可度,政策加速度、资本催热度。

另外的话一定要更好正确地理解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疗。要记住互联网医疗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把线下的业务移到线上,我认为这个是对互联网医疗巨大的理解不到位。如果只是简简单单的业务的改变,对医疗的作用有限。可以下面这几个关键词来更全面理解互联网医疗:链接、匹配、服务、管理、一体、协同、体验、赋能。这个是我们在做互联网医疗一定要去关注的内容, 所以大家一定要从更高的维度和更大的内涵去理解互联网诊疗。

第四个就是云端协调,医疗业务协同会有巨大的改变,原来医疗业务协同都在医院内部,最多医院之间专家会诊,但是未来跨院区、跨机构的协同会变成常态化,而且通过云模式来完成。我认为这个也是互联网会带来的巨大的改变,包括会诊都是基于这种线上的协同。

第五个是迈向智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就是迈向智能医疗。这个是我在14年那本书里面提的观点,迈向智能医疗需要构建构建一个知识工程。其实这几年随着AI的发展,整个人工智能有了巨大的发展,包括知识管理。随着知识库的发展,随着非常好的AI产品的出现,我认为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我一直认为一套系统一旦用了两年三年以后,它不再是一套软件,这背后已经凝聚了每一家医院的智慧和知识在里面,换一套系统的话等于你过去的那套知识积累就没了。如果我们能够把一些知识和积累变成一个知识库,哪怕系统换掉了,但知识库承载的知识还在,就不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所以大家在构建智能化的时候,一定要从更高的维度去思考。总的来讲智能医疗主要应用在医学影像、临床诊疗、药品研发、健康管理、基因检测、导诊分诊等领域。在疫情期间,智能医疗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企业和医疗机构,用AI进行疫情筛查、基因检测和影像诊断等应用。比如基因检测,原来要几个小时,后来是半个小时就可以了。

最后我想谈一下政策支持,医疗是政策高度依赖的领域。对互联网医疗来讲,《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从政策层面颁发了出生证,按照国家卫健委的3个管理办法(规范)的要求去建可以拿到执业证,国家医保局的“指导意见”有了市场准入证,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由此形成闭环。当然我们也都知道疫情爆发以来,政策更是快速的推进。所以说政策方面,目前应该还是对整个数字医疗生态的建立,特别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还是具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来源: CIO时代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