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中年发福: 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危险信号

Tags: 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   CVD死亡和总死亡的高风险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 更新:2023-01-30

中国医学论坛报报讯 解放军总医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何耀教授团队,在一项随访35年的人群队列中,研究了我国经济转型期人群体质指数(BMI)的动态变化,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CVD)死亡和总死亡的影响。

结果显示,在近二十年的经济转型期间,相对较高的BMI在我国人群主要慢病的病因学角色中发生了从有益到有害的戏剧性变化,“中年发福”是我国中老年人CVD死亡高发的危险信号。研究论文发表在2014年9月最新出版的《糖尿病诊疗》[Diabetes Care 2014;37(9):2540]上。

研究介绍

研究者以西安某企业40岁以上职工1976年(改革开放前)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1994年(改革开放中期)对上述人群再次进行了调查和体检,对其中符合要求和数据完整的1494人(男961,女533)一直随访至2011年。研究采用队列设计,用18年(1976~1994)观察转型期体重及相关指标的变化,随访和观察其后17年间(1994~2011)上述变化的健康结局。终点事件包括CVD(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和总死亡。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该人群1976年至1994年18年间的体重超重(BMI≥25.0 kg/m2)率增长了3倍(由9.2%增至27.8%)。

(2)1976年测量的个体BMI与CVD和总死亡均呈负相关,即较高的BMI是CVD死亡及总死亡的保护因素;如按世界卫生组织(WHO)亚太区标准(见表)将BMI分为偏瘦、正常、超重、肥胖四组,以正常体重为参照组,各组与相关死亡的相对危险系数(RR)值曲线呈倒J型,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模式,而该人群1994年测量的个体BMI与CVD死亡和总死亡呈正相关,即较高的BMI是CVD死亡及总死亡的危险因素,上述曲线呈U型相关,近似于发达国家模式。

(3)如将两个时间点(1976和1994)的个体BMI值按WHO通用标准(见表)分四组,即18年转型期体重维持正常组(1976年和1994年均为正常体重),增重组(1976年体重正常而1994年为超重)、减重组(1976年超重而1994年为体重正常)和持续超重组(1976年和1994年均为超重),与转型期体重维持正常组相比,增重组的CVD死亡风险增加239%、总死亡风险增加42%,减重组的CVD死亡风险增加13% 、总死亡风险增加37%,而持续超重组的CVD死亡及总死亡风险增加更为明显,分别为302% 和80%。提示我国人群中,中年时期增重和持续超重可明显增加CVD和总死亡的风险。

何耀指出,该研究的科学意义在于,BMI作为人群营养状况的标志物之一,在不同国家、不同年代、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意义和作用不同,本研究利用两次重要时点的重复测量数据,分析和客观评价了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BMI及其快速增长的动态变化以及对我国中老年人群CVD死亡和总死亡的作用。

其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是,BMI在我国人群中的病因学角色在不到二十年的经济转型期间,发生了从有益到有害的戏剧性变化;而“中年发福”的健康危害尚未引起公众的足够重视;相对于体重维持正常的个体,从中青年到中老年期持续超重者,其CVD死亡和总死亡的高风险,提示生命全程都应重视体重的控制。

上述结果对经济快速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尽快遏制新发危险因素(肥胖)的快速增长,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覆辙的警示意义可能更大。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