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谢颖夫:大型医疗机构IT人才“招、留、培”实践与建议

Tags: 医疗机构   IT   谢颖夫      作者:谢颖夫 更新:2018-02-23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医疗机构和从事医疗IT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对一些懂得医疗流程和IT技术的高端人才的争夺甚至达到了白热化。我们常常听到医院、企业抱怨现在招人难、留人难、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通过查阅网络和走访部分高校相关专业院校我们了解到,虽然每年高校IT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数十万,但真正能够满足医院、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并不多,导致用人单位转而以高成本争夺现有从业人员,造成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留人困难。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定位问题。本文以我院为例做些分析。

作为医院的IT部门,我们希望工程师在业务层面既懂得医疗流程、又写得了代码、上得了系统,在情商表现能与临床科室无障碍良好沟通。然而现实情况是这样的人才既少、且贵。

首先,我们结合当地的环境和资源情况,对IT部门人力资源做顶层设计。

在人才层次方面,所需要的大部分人才是初级人才,少部分高级人才;

在类别方面,按照工作岗位把人才分为三类、五个岗位。其中三类是:开发工程师、网络工程师、IT运维工程师,五个岗位按照国家工程技术职称排列包括: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针对人员的素质考核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与人沟通的能力,二是实际操作能力。

按照这一框架,我们首先可以对现有人员进行分类,将现有员工按相应的能力、岗位对号入座。其次按照工作要求比对、查找,进而发现我们缺什么。在此基础上来设计部门的人才规划和培养计划。

那么人才从哪来呢?

我想起临床通过医学院附属医院培养学生的经验。

我院是昆明理工大学的附属医院,同时与云南大学保持着良好的学术联系。是否可以走和高校长期合作的方式,培养我们想要的人才呢?

这一想法获得了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从2014年开始,我们多次走访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的相关领导和老师,发现高校对IT人才的培养存在学科过窄、集中在传统计算机及相关学科、课程体系设计以学术研究(而非就业化)为导向等现状。

通过多次沟通交流,我们与高校达成了“实习生”输送机制——两所高校每年安排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到我院实习。一方面让同学们了解医院的工作环境和流程,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对学生做出考察,在他们就业前进行有目的的双向选择。

643.jpg通过这个模式,我们也将医疗机构对IT人才需求的培养方向反馈给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在IT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转变,例如为适应医疗IT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高校在一些专业(比如医学信息、生物医学工程等)上开辟了医疗IT技术门类及分支科课程设置,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知识储备。

与此同时,我科也派出两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带教两个大学的研究生,培养高层次人才,并鼓励科室成员参加国家在职研究生考试,完成在职学历教育,走自身培养的道路。双管齐下,齐头并进。

成果

通过以上机制的运行,几年下来,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在两所高校一共带教培养出四名医疗IT专业的研究生,为科室输送五名研究生,引进澳大利亚留学研究生一人,科室员工有四人完成了学历提升(其中一人在读);在科研方面,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开发完成了脑卒中系统、手机BI系统、医院资产管理系统、B超图像降噪系统、机器人运维知识库、心电图波形分析模型以及单病种数据分析、乳腺钼靶微钙化电影像学计算自动分析等科研项目,其中大部分进入实用环节,并申请了软件着作权。在工作方面,我院派出的工程师参加了由省卫计委主持的互联互通对接项目,对接其他上级主管部门要求调取医院信息系统数据的工作,基本取代了原来需要开发公司工程师来做接口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证了工作质量,节约了资金费用,受到省卫计委好评。

另外,几年来通过带教实习同学和研究生教育的方式,信息科作为主要研究基地申请到两项国家自然科研项目,完成省级重大项目一项,省校合作项目一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80余万元。通过培养科室职工走提升学历的道路,在科室树立起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使我们医疗IT既能接触到科技发展领域的前沿知识,又可以把我们在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碰撞,擦出思维的火花,往往一个好的思路、一个好的点子就是在我们与大学的教授们、学生们一起组织的学术沙龙或者研讨会上碰撞出来的。

由我们带教、实习后没有留在医院而走向其他行业、走向不同工作岗位的学生几年来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一名还工作成绩突出,被学院提拔为院校的系主任。

写在最后

总结几年来的人才培养之路,我们认为要培养既能适应医院工作要求、又掌握IT专业知识的人才,可以通过结合自身培养及以高校合作的模式来实现,这样塑造的人才有几个优势:

(1)亲自培养输送的人才对医院业务比较了解,学习目的针对性强,学成后对岗位适应性强;

(2)通过接收高校实习同学、带教研究生的模式,可以从人才中“好中择优”,实现双向选择,且一旦确定后人才的稳定性较强,跳槽量少;

(3)与高校建立合作模式可以针对一些关键、尖端科研问题开展研究,实现医院科研短板的突破。

来源:e医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