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第八届全国血液肿瘤学术大会,多发性骨髓瘤国内全新治疗策略,看邱录贵教授给您一文理清

Tags: 多发性骨髓瘤   治疗策略   个体化方案      作者:医学界血液频道 更新:2020-10-29

全国第八届血液肿瘤大会于2020年10月16日-10月18日顺利结束,全国各地专家共聚一堂,形成白家争鸣的一场学术盛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邱录贵教授带来题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的精彩报告。会后,医学界血液频道特邀邱录贵教授进行了深度对话,回顾和分享报告精彩内容。

国内多发性骨髓瘤诊疗水平参差不齐,亟需得到改善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或有增加趋势,预后有待改善

目前,中国多发性骨髓瘤(MM)缺乏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因此尚无法确切地知晓发病情况。但根据2016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数据,国内MM的发病率是1.6/10万,实际情况可能要高于该数据,原因有二:

①国内血液科的医生有着MM发病率逐渐提高的体会,甚至可能超过急性白血病的发病人群。

②随着MM患者生存期的逐渐出现延长,累积的患者数也越来越多。

相比欧美发达国内,中国MM患者早期的诊断率偏低,虽然国内一些单位会进行每年常规体检,但是通常并不会做与MM筛查相关的M蛋白检查。再加上,MM的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比如骨痛和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导致这些患者首诊科室可能是骨科、肾病科等其他科室,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耽误病情。

不过,随着近年来MM的发病率提高和多学科的宣教,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逐渐提高,MM早诊早治的比例在提高,漏诊和误诊的比例在减低。总体来说,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中国MM患者的诊断时间更晚,因此患者的临床分期更晚、肿瘤负荷更大。无论是经济、社会或医疗发展,中国存在发展不均的问题,因此在部分地区的MM患者的生存预后并不理想。

国内各地患者预后差异较大

在国内,大型三甲医院均有血液病诊治中心,普遍分布在发达城市,这些中心中MM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显着性改善。比如我们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近20年MM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从既往1990-2000年的13个月,经过经过连续3个队列研究方案的应用后提升到3年以上,中位总生存期从既往的27个月提升到近6年(超过70个月),患者的预后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近。

不过,由于国内基层单位患者的确诊时间晚、经济能力有限、缺乏规范化治疗和患教宣传,因此全国MM患者的OS欠佳,预估只有3-4年左右。

MM诊疗两大核心:个体化制定方案,重视整体治疗

MM的治疗发展史悠久,上个世纪自苯丙氨酸氮芥(马法兰)上市后,MM患者主要以MP方案(苯丙氨酸氮芥+强的松)治疗为主,随后出现的有地塞米松为基础的方案如VAD(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以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强化治疗手段。

2000年以后,新药新方案辈出,目前中国已经获批上市的新药除了传统蒽环类、烷化剂等细胞毒性药物外,还有第一代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口服的伊沙佐米,免疫调节剂如沙利度胺、来那度胺以及CD38单抗达雷妥尤单抗等。

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

近年来,国内MM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也是基于这些新药,比如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为免疫调节剂+蛋白酶抑制剂或烷化剂或蒽环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并可灵活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组合:

①根据患者年龄、体能情况评估,治疗策略会有所不同,个体化选择是否使用标准剂量三药治疗、减量三药治疗或双药治疗。

②对于高危的MM患者,我们会在三药基础上再联合其他药物,比如我们团队开展的04方案中采用VRD(硼替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地塞米松)联合X药物,X药物为根据患者情况选择CD38单抗、烷化剂或蒽环类药物。

③根据患者是否打算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来制定相应方案:对于有意接受移植的患者,在诱导后进行强化治疗,在巩固治疗和移植后需要接受维持治疗;对于不接受移植的患者,接受多疗程的诱导+巩固治疗,可长达1年,达到深度缓解后再进行维持治疗。

重视全程管理

MM诊疗应该重视整体治疗,包括抗癌全程的支持治疗,如针对MM骨病、肾病、贫血、神经炎进行支持治疗。此外,MM患者很难做到治愈,因此我们应重视复发后的解救治疗。总之,MM的治疗策略是通过整体治疗达到深度的缓解,通过持续治疗控制疾病,在复发进展后进行有效的解决治疗,尽可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迭代药物、新靶点药物层出不穷,国内MM患者将迎来更多治疗选择

国内学者对MM新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未来1年在中国即将上市的药物有以下几个:

①北京沙东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重组变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CPT),这个药历经16年开发历史,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上市。

②第三代免疫调节剂泊马度胺。

③拥有全新作用机制的XPO1抑制剂Selinexor将在1-2年内上市。

④可以部分克服硼替佐米或伊沙佐米耐药的第三代蛋白酶体抑制剂卡非佐米。

除了以上四款药物,未来2-3年内还有许多具有潜力的新药也有望获批上市,包括CD38单抗TJ202、卡非佐米类似物、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抗体偶联药物(ADC)belantamab mafodotin、BCMA与CD3双靶点抗体等。因此,可以看到中国MM新药将会越来越多,逐渐向欧美国家逼近,这些新药的获批将为国内MM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

中国科研能力提升迅速,MM治疗发展前景可期

近20年来,学者共发表了7000多篇MM相关的中文论文。在pubmed网上的SCI文章中,我国学者发布的MM相关论文约占国际总数的10%。值得欣喜的是,中国团队在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质量越来越高,截至2020年9月在Blood、Leukemia、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著名期刊的发表文章达到20篇以上,其中在Blood有2篇。无论是新药开发、转化研究或临床研究,中国MM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MM具有染色体基因组高度不稳定性的特征,因此复发/难治性MM患者往往存在至少数十种以上基因异常,并且一些基因如P53缺失/突变或MYC基因扩增/异位等会导致MM从惰性变成侵袭性,是难治和耐药的原因。从外在原因来看,MM与骨髓免疫抑制微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将来的研究也将从以上两大发病机制来开展,目前对于肿瘤细胞的研究相对较深入,但对微环境的研究刚起步,今后如何将两者关联起来的探索也非常关键,目前我们团队正在开展相关的系统研究,希望研究结果能为MM患者带来新曙光。

专家简介

邱录贵 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肿瘤中心主任,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主任,国际骨髓瘤工作组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研究联盟副主席,整合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瘤专业委会常委,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精准医疗分会常委,《Blood Advances》及《中华血液学杂志》等6种核心期刊编委/常务编委,发表论文400余篇,SCI论文120余篇。

来源:中国抗癌协会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