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基于『肌筋膜链学说』治疗足底筋膜炎,从局部治疗走向整体视角

Tags: 足底筋膜炎      作者:疼痛之声 更新:2023-05-11

『足底筋膜炎 (PF)』,通常表现为晨起下地时足跟内侧疼痛,稍活动后症状可缓解,但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跑步后症状又开始加重,部分患者甚至伴有足底的锐痛和烧灼感。

它的病因尚不明确,有文献报道其发病『内在危险因素』包括:BMI、性别、足底压力分布异常、足底筋膜厚度、跟骨刺、足部畸形、踝关节背屈受限、糖尿病等。

『外在危险因素』包括:职业因素 、运动因素。还有一些危险因素被报道与PF相关包括:年龄、代谢紊乱、穿不合适的鞋、肌肉力量不足等。

图片来源 | 百度文库

对于足底筋膜炎的治疗,很多人都认为是哪疼医哪,但在临床上很多足底筋膜炎的患者需要处理小腿、大腿甚至腰背的肌肉,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来告诉你答案!

传统足底筋膜炎治疗往往只关注局部炎症和疼痛感觉的消除,而对于整体异常生物力学的重新平衡缺乏深入研究,导致PF反复长期的折磨患者,因此有学者尝试了新的理论指导下的创新治疗,其中肌筋膜链理论指导下的保守治疗效果显著。

『肌筋膜链理论』最初由美国物理治疗师Da Rol提出,他认为肌筋膜链是肌肉、韧带及其相关软组织按照特定的层次和方向,以筋膜直接相连或以力学形式间接相连形成的链条式结构,在维持身体姿势及产生运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该理论提示我们各条肌筋膜链的组成及功能,并非以单块肌肉起止点及功能为单位,而是通过整体与局部的结合,相互配合,参与完成日常各种功能活动。当其中某一条或数条肌筋膜链过于紧张或弱化将导致其他肌筋膜链代偿,继而出现身体形态改变并引起疼痛症状。

人体有12条肌筋膜经线,分别为后表线、前表线、功能线及前深线以及2条体侧线、2条螺旋线、4条手臂线。

而『后表线紧张』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足底筋膜的紧张,进而导致踝背屈受限,这与引起PF的危险因素相符。

图  肌筋膜链的整体后表线

根据肌筋膜理论,人体12条肌筋膜经线组成一个张力均衡的网状结构,当局部肌筋膜的功能状况影响筋膜链整体的功能状况,可能会产生其他组织的代偿以维持平衡,代偿的结构组织往往因长期过度代偿最终产生病理反应。

Pearce等人发现腓肠肌紧绷与PF严重程度相关。更远处结构的功能活动也可能发生改变,如髋臀部内收、外展、旋转肌。另外发现腘绳肌紧张的个体更易发生PF。痉挛的肌肉和筋膜打破了筋膜链整体的平衡,导致的近端足部过度代偿,从而引起PF。

说完了筋膜链学说,当然要介绍足底筋膜炎的一些常用治疗方法。

体外冲击波治疗

『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通过机械刺激作用和空化作用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从而促进组织修复,具有操作简单、无创、副作用小等优势,是PF的主流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点位为跟骨结节跖腱膜附着处的痛点。最新研究表明,ESWT结合肌筋膜链相较于单纯作用于足跟局部痛点有更好的疗效。沿筋膜链从腓肠肌起点开始,由腓肠肌、跟骨痛点、至足底沿跖腱膜直达足底前部,这种方法的疗效优于单纯足跟部治疗。

肌筋膜链理论指导下的 ESWT 联合冲击足底筋膜炎局部痛点和肌筋膜后表链,展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如减轻疼痛,改善足踝功能,缩短恢复时间。

手法松解和拉伸

『手法松解拉伸』是PF治疗常见手段,目的是改善肌筋膜长期处于高负荷紧张状态及反复牵拉造成的损伤,调整组织间的张力。同时改善踝关节周围淋巴及血液循环,增加踝关节背屈活动度,从而缓解疼痛,改善步行能力,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肌筋膜链理论应用于 PF 的治疗在临床上比较广泛,最常见的即是足底筋膜和小腿肌肉的同时拉伸。

程亭秀等人将48例跖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运用滚法、按揉、点按、弹拨等作用于后表链肌肉和筋膜,对照组仅按摩小腿和足底,两组均牵伸跖腱膜,8周治疗后显示,筋膜链干预组远近期疗效更显著。

另一项随机对照实验中,加入了髋周筋膜手法(放松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及内收肌筋膜)及下肢整体训练,3周治疗后在足踝功能及动态平衡能力上显著优于常规治疗,此外疼痛减轻,足底筋膜厚度降低,足踝功能提升。

生理学研究显示肌筋膜释放可导致细胞凋亡率的正常化、成纤维细胞的重新定向和细胞形态的改变,为肌筋膜相关治疗的有效性增加了证据。

以上文献表明基于肌筋膜链理论的手法治疗与牵伸训练对足底筋膜炎患者疗效更好。与传统按摩比较,基于筋膜链理论的康复治疗更加注重人体的整体生物力学平衡,这给PF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干针 、针灸

筋膜链理论在干针、针灸治疗PF中的应用体现在局部触发点和整体后表链的结合。荟萃分析显示触发点干针在短期和长期改善疼痛、恢复功能中有积极作用,触发点干针治疗对PF患者有效。

中医上的针灸与筋膜链理论相关的研究较少。肌筋膜链理论和中医经络学说虽然是两组不同的理论,但在强调整体性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而言之,现有的研究成果证明基于肌筋膜链理论能够指导一些临床治疗方法,如ESWT、手法拉伸、针灸、干针等,且可以取得一定疗效。

但现有文献支撑、循证医学证据相对较少,后续应深入研究肌筋膜链理论,并且大部分研究都存在观察周期较短无法评价远期疗效,研究仅限于证明基于肌筋膜链理论是能够指导治疗足底筋膜炎,未对临床治疗的操作方法及各项参数设置引起最佳疗效进行深入研究等问题,在今后还需延长观察周期,对临床治疗的操作方法及各项参数设置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多因素的研究。

肌筋膜链理论以整体和连续的视角,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治疗,它强调人体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局部与整体密切相关,局部出现异常常导致其他组织的代偿,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这给PF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

因此临床中除了处理足底局部痛点,应该考虑缓解紧张的后表链,纠正错误的运动模式,以求长期疗效、减少复发率。

来源:疼痛之声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