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Circulation:不同心肌梗死定义对发病率、治疗和预后的影响

Tags: 心肌梗死   程序性心肌梗死   ISCHEMIA试验      作者:MedSci原创 更新:2020-12-11

在ISCHEMIA试验中,与保守治疗方案相比,对于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和中度/重度心肌缺血的患者,一开始就给予侵入性治疗并不能显著降低血管事件发生率或全因死亡率。复合心血管终点最常见的事件是心肌梗死。ISCHEMIA试验预先规定使用两种MI定义来分析试验的主要和次要复合终点。

对于程序性MI,一级MI定义采用CK-MB作为首要生物标志物,而二级定义使用心肌肌钙蛋白作为首要生物标志物。程序性阈值:PCI的URL>5倍,CABG的URL>10倍。程序性MI定义包括:(i)仅有生物标记物升高;(ii)一级定义的新ST段压低为≥1 mm,二级定义为≥0.5 mm;(iii)新发冠状动脉夹层≥NHLBI 3级。

不同类型的初次MI分布

研究人员对比了根据两种MI定义的治疗分配的类型、频率和预后。程序性MI占一级定义MI事件的20.1%,占二级定义MI事件的40.6%。在进行过血管重建的患者中,采用侵入性治疗的4年MI发生率比采用保守策略的要高(一级定义:2.7% vs1.1%,调整HR 2.98;二级定义:8.2% vs 2.0%,5.04)。

不同MI定义和治疗方案的预后

1型心肌梗死在采用侵入性治疗患者中的发生率低于采用保守治疗患者的(一级定义:3.40% vs 6.89%,调整后HR 0.53;二级定义:3.48% vs 6.89%,0.53)。与无MI的患者相比,1型心肌梗死后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更高(一、二级定义的调整HR分别是3.38和3.52)。

在ISCHEMIA试验中,在5年随访期间,采用一级和二级定义的1型心肌梗死事件在一开始采用保守治疗的情况下更为频发,并与随后的心血管死亡相关。根据二级MI定义,程序性MI在采用侵入性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的发生率更高。

原始出处:

Chaitman Bernard R,Alexander Karen P,Cyr Derek D et 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ISCHEMIA Trial: Impact of Different Definitions on Incidence,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Comparisons. Circulation, 2020, 10.1161/CIRCULATIONAHA.120.047987

来源:MedSci原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