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植皮失败是为何?注意预防这几种情况!

Tags: 烧伤   烧伤创面   植皮   100积分轻松获取      作者:MedSci原创 更新:2021-11-28

植皮失败主要是由血肿、感染、包扎固定不当、创面情况不佳和全身情况不佳所造成的。

图1 正常的皮片移植后存活过程

皮片下血肿是新鲜创面植皮失败最常见的原因。为此,要求术者耐心地做好创面止血,只有排除血肿或血块的情况下移植皮片才可望存活。

如创面渗血难止,可暂时将皮片覆盖创面,压迫5~10min,渗血多可停止、然后掀起皮片,清除创面及皮片下的小血块。此外,在缝合皮片时,注意将皮片压于创面,皮片与创面紧密贴附,避免皮片下积血。还需要注意引流问题,包扎前可考虑低位皮片下放引流条,24 ~48 h拔除。在缝合时,需注意缝合不宜过密。且包扎植皮区时,仍需维持麻醉,减少病人躁动,直至包扎固定完毕,则可减少血肿的产生。若患者存在凝血相关问题,术前应采取相应措施,如给钙剂、维生素K、止血药物及机体缺乏的凝血因子,或输新鲜血等。

 

创面感染也是造成植皮失败的常见原因。预防感染最主要的是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且还需把握时机,尽量争取在新鲜创面次植皮。肉芽创面植皮时,注意创面湿敷、清洗、引流,适当应用抗菌药物,移植较薄的皮片。

如果移植创面不够清洁,还应继续全身用抗生素。尤其是切痂或肉芽切除后等有潜在感染威胁的植皮创面,术后继续应用敏感抗生素。

在手术结束后,需关注创面情况。一般于术后48h第1次打开敷料至最里层,如果敷料干燥,创面无感染迹象,继续包扎或改为半暴露;如果创面有感染迹象,自、异体(种) 皮有移动或皮下积血积液现象,剪开该处内层敷料,将皮片移除另新植自体或异体(种)皮,创面继续包扎或改为半暴露。无论采用包扎或半暴露疗法,均应定时观察创面,及时移除坏死皮片及分泌物,直至创面愈合为止。

皮片下置有引流的创面,若发现感染,也有相应处理。一般是术后24 ~48 h打开敷料移除引流条时,如发现皮片下有积液或积血,应将该处皮片剪一小孔,去除积液或积血,再重新加压固定。

但无论何种植皮创面,术后如发现有感染迹象,如创面渗液较多、有臭味、高烧、白细胞增高等,应及时打开敷料观察,如发现有皮片坏死、皮片下积液、积脓等,均应予移除或引流,并加强全身抗感染措施。

 

妥善的包扎固定,并有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创面与皮片间毛细血管的联结。良好的固定与适当的压迫是皮片愈合最重要的条件。植皮区包扎一般为20 ~ 25 mmHg的压力。包扎时敷料宜稍厚,先用松散纱布数层再外加吸水棉垫,绷带压力均匀,术后如发现有绷带或敷料松脱现象,应及时予以重新包扎。局部固定抬高,必要时可加用夹板或石膏托。

在包扎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首先时注意包扎时的压力,不可过紧或过松,压力均匀分布。骨突周围要用纱布垫平。应根据皮片移植部位酌情控制包扎压力,过度压迫不利于毛细血管生长,如枕部,额部及胫前等处,可使已开始建立血运的皮片,受压迫而坏死。此外,固定时,需注意颈、臀、会阴、四肢等处植皮可用夹板作关节固定,以免皮片移位。如果是在面颈部植皮,植皮后应给流质或鼻饲3~5d,少说话,也是为了减少皮片移动,有利于皮片血管重建。

 

创面情况不良,有坏死组织残留或血供差;创面出现无血运但具有活力的组织如骨肌腱、神经等组织时,游离皮片移植往往难以存活。

因此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改善创面情况。

比如:

在裸露的骨皮质或肌腱上植皮,直径超过0.5 cm时,会影响皮片存活。但手术时可转移局部皮瓣或组织瓣将裸露的肌腱或骨质覆盖后再植皮。如果周围找不到合适的组织,则需要临近或远位皮瓣。肌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

如果创面出现了血管、神经关节外露,手术时亦需转移皮瓣覆盖创面。

下肢静脉曲张小腿溃疡、广泛瘢痕中间的慢性溃疡、较长时间的褥疮或神经瘫痪性溃疡、褥疮等,局部血供差,瘢痕多,存在感染或失去神经营养的部位,植皮手术往往容易失败。常需要用邻近或远位的筋膜皮瓣、肌皮瓣修复。

 

贫血、低蛋白血症、慢性衰竭、营养不良等均不利于皮片成活。术前应详细检查患者全身情况及完善各项化验检查。改善患者一般情况, 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和水、电解质紊乱。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控制血糖,植皮才有成功的可能。

 

植皮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治疗进程,因此小心规避、预防以上情况,更有利于提高植皮成功率。

参考来源:

中华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主编. 手术学全集-整形外科与烧伤外科卷.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

李卫,吴晓峰,王继学. 四肢深度烧伤切削痂植皮失败原因分析[J]. 中华国际医药杂志,2002,1(1):40-41.

徐刚,卢学军. 全厚皮片移植失败原因的探讨(附26例分析)[J]. 中国医师杂志,2004,6(8):1116. DOI:10.3760/cma.j.issn.1008-1372.2004.08.065.

来源:MedSci原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