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盘点:2016冠状动脉疾病指南共识一览

Tags: 冠状动脉      作者:MedSci 更新:2016-10-09

我国冠心病发病呈逐年增加态势,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措施。近20年来,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逐渐成为公认的有创病变功能学评价指标,以FFR指导的治疗策略被证实安全、经济,并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梅斯医学小编就近期相关指南进行盘点,与大家学习分享。

【1】2016 SIC共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双抗治疗最佳持续时间

2016年9月,意大利心脏病学会(SIC)了关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双抗治疗最佳持续时间共识。定义双抗治疗最佳持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鉴于大量的患者接受了PCI治疗,药物治疗的风险和获益,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影响,双抗治疗潜在获益在缺血的预防上超过了支架内血栓。本文主要建议内容包括:个体化治疗,风险评分,静止期患者双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双抗治疗等。(指南详见

【2】201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专家共识

抗血小板治疗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最重要的药物治疗之一,抗血小板药物对于CABG改善患者旁路血管通畅率及降低围术期心梗发生率的积极作用已有广泛共识。近年来大量前瞻性临床试验使人们对抗血板治疗的观念不断变化,新的抗血小板药物层出不穷,各种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逐步应用于临床。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心脏外科医师对于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理念亟待更新。我们全面回顾近年来与抗血小板治疗相关的临床试验及文献证据,结合美国及欧洲的最新权威指南,充分考虑我国患者的特点及我国外科医师的诊疗习惯撰写了本专家共识,作为CABG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实践参考。(指南详见

【3】201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康复专家共识

目前,国际运动康复蓬勃发展。美国国家心血管数据库Cath PCI 注册研究资料显示,美国PCI 术后参与运动康复的比例约为 60%。随着医学整体观念对冠心病慢性进展性、多因素相关性的认识逐渐加深,运动康复从以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后长期卧床相关并发症、改善症状及提高功能水平为目的,转变为以减缓/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预防冠心病发展、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及降低再次发生率和死亡率、延长寿命、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特别是症状限制性心肺运动试验( 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 对人体整体功能状态客观定量评估的广泛应用,使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安全有效的个体化运动康复和治疗效果评估得以精准实现。

中国 PCI 术后康复仍处于起步阶段。广大介入医师的关注重点仍是发病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对运动康复的理论和实践缺乏了解。PCI 术后的运动康复缺失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复发率风险居高不下、医疗开支加重及致残率增高等都加重了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负担。因此,我国 PCI 术后运动康复的开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指南详见

【4】2016中国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宜性标准的建议(试行)发布

2015 年初受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了《中国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适宜性标准的建议(试行)》,一是望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PCI 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二是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医院对PCI 指证的选择情况,以判断医院是否存在应用不适宜的问题,以下为相关建议。
专家建议

一、中国血运重建适宜性标准需假定如下

(1)每项适应证包括患者的临床情况(诊断),症状的严重程度,是否存在无创检查证实的缺血,血管造影检查发现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及治疗情况。

(2)不考虑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宜性问题。

(3)除非特别指出,否则不存在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 50% 的管腔直径狭窄)或左前降支近段狭窄(≥ 70% 的管腔直径狭窄)。除非特别指出,也没有其他部位的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病变。

(4)不考虑特殊临床情况,如:高龄,能否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是否存在其他终末期疾病,患者不同意血运重建,技术上实施血运重建不可行,或可能存在其他增加手术风险的并发症等。

(5)冠状动脉狭窄的定义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最严重的非左主干病变血管≥ 70% 管腔直径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最严重的左主干病变血管≥ 50% 管腔直径狭窄。非左主干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指管腔直径的狭窄≥ 50% 且<70%。

(6)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标准的治疗,包括基于指南的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

(7)抗缺血药物治疗包括硝酸酯类、β 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三类。 对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最大的抗心肌缺血的药物是指≥ 2 种。

(8)冠状动脉介入医生和外科手术医生都经过了适当的临床培训并具有临床经验。

(9)PCI 和CABG 都与已经建立的治疗标准一致。(指南详见

【5】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简介

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指南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ACC/AHA以及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2016版中国PCI指南。新指南将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年第5期发表。(指南详见

【6】2015 中国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二)——诊断篇

急诊医师诊断ACS需养成全面临床诊断思维,首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等常规检查,进行急诊ACS的临床诊断;其次,综合评估患者的基础状况和临床特点进行相关诊断,后者有助于判断急诊ACS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在临床上有些急诊患者,尤其是老年、女性和糖尿病等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常以呼吸困难、心悸、恶心、呕吐、头晕等来就诊,而教科书上典型的胸痛和心电图改变等表现并不明显,甚至某些患者的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查可无异常,故对于可疑ACS患者,尤其是老年、女性及糖尿病患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并动态监测。

本篇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急诊临床诊断思维、诊断流程及诊断标准,包括对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进行评估的标准及内容等问题做简要阐述。(指南详见

【7】2015 中国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三)—治疗和预后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治疗面临众多新挑战。由于急诊ACS患者的病情特点和基础状况等存在诸多差异,因此需要急诊医师在治疗ACS过程中,针对每位患者给予个体化的综合治疗,这一点在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尤为重要。以下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降脂药、ACEI等,如果在急救现场已经给予了负荷量,此时则只需按时按量再次给药。(指南详见

来源:MedSci原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