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2016 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西安)

Tags: 消化性溃疡  诊断  治疗     更新:2016-08-30

指南名称:2016 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西安)

英文标题:

发布机构: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6-08-30

简要介绍:

2013年,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组织了国内部分专家,结合国内外文献,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共同讨论拟定了我国《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2013年,深圳)》。近3年来,随着学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领域有了不少新进展,为使"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与时俱进,特对其进行补充和更新。

消化性溃疡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1.消化性溃疡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发生炎性反应与坏死、脱落、形成溃疡,溃疡的黏膜坏死缺损穿透黏膜肌层,严重者可达固有肌层或更深。病变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的麦克尔憩室内,其中以胃、十二指肠最常见。 

2.近年来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虽有下降趋势,但目前仍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本病在全世界均常见,一般认为人群中约有10%在其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其发病率有较大差异。消化性溃疡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2~5)∶1],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平衡有关。其中,H.pylori 感染、NSAID和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是引起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损伤因素,胃酸和(或)胃蛋白酶引起黏膜自身消化亦是导致溃疡形成的损伤因素。 

4.H.pylori 感染为消化性溃疡重要的发病原因和复发因素之一。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消化性溃疡患者的H.pylori 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根除H. pylori 后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由此认为H. pylori 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 

不同部位的H. pylori 感染引起溃疡的机制有所不同。在以胃窦部感染为主的患者中,H. pylori 通过抑制D细胞活性,导致高促胃液素血症,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同时,H. pylori 也可直接作用于肠嗜铬样细胞(ECL细胞),后者释放组织胺引起壁细胞泌酸增加。这种胃窦部的高酸分泌状态易诱发十二指肠溃疡。在以胃体部感染为主的患者中,H. pylori 直接作用于壁细胞并引起炎性反应、萎缩,导致胃酸分泌减少,以及胃黏膜防御能力下降,从而造成溃疡。H. pylori 感染者中仅15%发生消化性溃疡,说明除了细菌毒力,遗传易感性也有一定作用。研究发现,一些细胞因子的遗传多态性与H. pylori 感染引发的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 

5.NSAID和阿司匹林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而且在上消化道出血中起重要作用。 

NSAID和阿司匹林等药物的应用日趋广泛,常被用于抗炎镇痛、风湿性疾病、骨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等,然而其具有多种不良反应。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服用NSAID和阿司匹林的人群中,15%~30%会患消化性溃疡。NSAID和阿司匹林使溃疡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增加4~6倍,而老年人中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约25%与NSAID和阿司匹林有关。

NSAID和阿司匹林对胃肠道黏膜损伤的机制包括局部和系统两方面作用。局部作用为NSAID和阿司匹林透过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膜进入胞体,电离出大量氢离子,从而造成线粒体损伤,对胃肠道黏膜产生毒性,使黏膜细胞间连接的完整性被破坏,上皮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从而激活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促使上皮糜烂、溃疡形成;系统作用主要是NSAID和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合酶1,减少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引起胃黏膜血供减少,上皮细胞屏障功能减弱,氢离子反向弥散增多,进一步损伤黏膜上皮,导致糜烂、溃疡形成。

拓展指南:与消化性溃疡相关指南:

来源:中华消化杂志,2016,36(08):508-513.

下载地址:请下载梅斯医学APP进行下载   (梅斯医学APP积分下载)
小提示:78%用户已下载梅斯医学APP,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