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疾病,仅在德国就影响着约 600 万人。骨质疏松性骨折会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可能使人无法独立生活。对于有效护理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而言,有关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的建议不可或缺。
方法:为了全面更新德国关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实践指南(一份基于循证且为临床实践提供建议的指南),我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相关文献检索,其中包括来自其他国家的指南。使用标准化(牛津)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评估,并根据 PICO 模式(“人群、干预措施、对照、结局”)回答与临床相关的关键问题。
结果:对骨质疏松症临床风险因素的评估是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基础,应在骨折后迅速进行。如果绝经后女性或 50 岁及以上男性存在风险因素,建议采用双能 X 线吸收法(DXA)进行骨密度测量。进一步的诊断评估应根据临床症状、骨折状况和骨密度降低程度逐步进行。药物治疗应根据骨折风险进行调整。如果患者被判定为骨折风险极高(未来三年内达到 10% 或更高),则优先推荐使用促骨形成治疗。治疗的后续进程和持续时间应根据患者临床状况的变化单独确定。
结论: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最佳治疗的前提条件包括正确的诊断,以及通过多学科和跨专业协作来确定并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德国仍有 71% 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未接受治疗,这一差距必须得以填补。